共营促共赢 阿坝贫困村集体经济“蜂”生水起

2018-02-27 07:05: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纳足村村民正在进行春季分蜂期蜂群管理。

纳足村老党员巴金(右一)向村里的贫困户格木基传授养蜂技术。杨晓虎 摄

  调查

  2月7日,马尔康下起了小雪。

  夏佳急匆匆开车赶往卓克基镇纳足村,那里有120箱蜂,都是他的“宝贝”。这两天气温回升,蜜蜂随时可能飞行,巢门必须时刻保持畅通。看到雪并不大,没有堵住巢门,夏佳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夏佳是纳足村阿坝中蜂养殖合作社聘请的职业经理人。合作社2016年成立,参考了成都崇州市的“农业共营”制度,实现了村民、职业经理人、村集体经济三方增收共赢。

  以共营促共赢,纳足村集体经济“蜂”生水起。

  □本报记者 侯冲

  A

  困境

  养殖面临蜂农老龄化技术业余化等问题

  阿坝中蜂个体大、群势强、耐寒,适应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是中华蜜蜂最好的蜂种之一,同时也属于国家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

  马尔康地处高原峡谷区,拥有天然山花及黄连、贝母、秦艽等中药材花蜜源及其他植物资源,是阿坝中蜂最佳宜居地之一。同时,马尔康还建有阿坝中蜂国家级保种场和马尔康省级阿坝中蜂保护区,有助于阿坝中蜂繁衍生息。

  然而,中蜂养殖在马尔康并没有形成规模,反而面临诸多问题。

  在马尔康从事援藏工作的崇州市农村发展局副局长胡佑群发现,当地养蜂的基本都是老人,“有一户村民,儿子60多岁,父亲90多岁,两人一起养蜂。年轻人嫌养蜂辛苦,不挣钱,不愿意干。”

  散养户的技术也非常业余。“比如某一年养殖规模扩大了,但是蜂箱却没有跟上,白白损失不少。”常年从事蜂蜜收购的阿坝州成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尼玛罗尔武说,由于缺少专业技术,蜂农在处理蜜蜂疾病、选择巢础方面都有欠缺,这会直接影响蜂蜜产量。

  “有时想多收一点,但蜂农家里没货了。”尼玛罗尔武感叹,马尔康市都是一家一户养殖,没有形成规模,企业货源无法得到保障,产业自然难以发展。

  守着阿坝中蜂这个宝贝,纳足村也只能干着急。“集体经济没着落!”纳足村第一书记杨晓虎表示,集体经济是贫困村退出的硬杠杠。他几次想发展蜜蜂养殖壮大村集体经济,但是不养蜂的村民没有门路,养蜂的散户又担心风险过大。如何打好蜜蜂这张“牌”,成了困扰众人的难题。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