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驱车近9个小时,翻越海拔4800米的高山,成都晚报记者远赴300余公里外的甘孜州丹巴县,在那有成华区援藏教师裴丽娟与丈夫、女儿的另一个“家”。在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水质堪忧的丹巴县,记者实地探访了裴丽娟日常工作、生活的点滴。今日起,本报将连续3日推出裴丽娟的相关报道,为你揭秘一位援藏教师的日常工作与生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课堂外,裴丽娟尽量多地和当地老师进行交流,分享经验,尽力改变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
上午7时,丹巴县牦牛河畔,风有些大,丹巴县水子片区寄宿制学校操场上还有夜雨留下的印记。成华区援藏教师裴丽娟正和近400名学生一起跑操。去年8月,裴丽娟跟丈夫、女儿一起,作为新一批援藏工作队员,举家来到丹巴县。
在有电子白板的教室里,当地老师授课仍止于课本,学生全程端坐,师生鲜有互动。身为副校长,裴丽娟更喜欢上课,她将成都师生对等的教育理念带到丹巴,试图打破一贯僵持的课堂氛围。裴丽娟正着实影响着当地教师的教育理念。
水说停就停 洗澡得碰“运气”
甘孜州丹巴县位于大渡河上游,沿河而建,两面临山,城区仅有两条“Y字形”主干道铺上了水泥路。出了县城,颠簸的碎石路还在修缮,道路两旁,随处可见正在施工的约7层高的楼房。
沿县城唯一一条步行街步行约4分钟,穿过一块正在施工的路面,丹巴县组织部办公楼旁,一栋7层高的居民楼入口隐藏在一家六婆串串香门店之间。
沿着狭窄的楼梯间攀爬上7楼,抵达顶层露台,几株辣椒、小葱、格桑花、向日葵、兰草分别栽种在废旧的配电箱、泡沫盒与4.5升的怡宝矿泉水瓶中。旁边,一套两室一厅的居室是成华区援藏队员裴丽娟在丹巴的家。一间卧室住着她与丈夫刘云洲,另外一间有书架的卧室是女儿刘馨雨的房间。隔壁的单间,住着援藏队员罗道瑞。
2014年8月,成华区新一批援藏工作队涉及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领域的19名队员从成都出发,前往对口援助的丹巴县,开始为期两年的援藏工作。别的队员都是只身一人,唯有双庆小学副校长裴丽娟是与丈夫带着10岁女儿举家前来。一家三口住着援藏工作队在丹巴“最大”的住所,“成华援丹工作队 2014-2016”几个大红字贴满客厅的一面墙,这里也是19名队员的会议室。
红字下方,一张红色三人沙发旁,10个4.5L的怡宝矿泉水瓶依次摆放在木桌下。因为丹巴县水质的问题,队员饮用水都是瓶装矿泉水,刷牙的生水需要烧开后才能使用。每隔半个月左右,刘云洲会到援藏工作队领10桶4.5L的怡宝矿泉水,一家三口加上罗道瑞,每周大概要消耗4桶矿泉水。
援藏工作队还给每个队员配备了一个深蓝色的大塑料桶,用于储水。裴丽娟家里有3个。丹巴的水说停就停,洗澡要碰“运气”。每周洗澡前,她会先接桶热水备着,防止浑身泡泡却无水可用的情况发生。
入夜后的县城狂风四起,地面的尘土随风而起,步行街的店铺早早关了门。裴丽娟几乎不会在晚上出门,她端坐在工作台前写毛笔字,丈夫在小花园里喝着红茶,听着大渡河的潺潺流水,看着天上的星星,女儿正在房里跟外公、外婆视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