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大假结束,印成军终于松了一口气。
大假七天,成都白鹭湾湿地迎来近9万名游客。作为湿地管理方负责人,印成军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护好湿地,但这却是一件难事。
由于没有执法权,也没有相关的处罚条例,面对众多游客随意踩踏草地、攀折树枝等情况,印成军和工作人员只能进行劝导。而为了加大管理力度,景区管理局还特意从正月初三起,每天安排8名志愿者对游客的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但效果不大。
印成军坦言,白鹭湾湿地从建成一开始就面临着管理上的难题,这也是成都生态湿地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边要开发保护好 “城市绿肺”,一边要给市民打造亲近自然的空间,生态湿地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如何寻求平衡?
□本报记者 陈碧红 蒋君芳
一年来客300万年需恢复草地25万平方米
自从2013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因为植被繁茂、鸟类成群,离市中心不远又野趣十足,还不用买门票,白鹭湾生态湿地就登上了成都人周末休闲的“热门榜单”。数据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一年,白鹭湾共接待了约300万人次。
让市民亲近自然,这是白鹭湾湿地建成的初衷之一,但却并不是最主要的。根据规划,白鹭湾湿地作为成都环城生态区“六湖八区”之一,将作为“城市绿肺”来进一步改善成都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生态保护是首要功能。
然而,向市民开放后,蜂拥而至的游客超出了设计与管理者的预期。
印成军说,统计显示,因游人随意踩踏草坪,并在上面铺设野餐垫、桌椅等人为破坏,2015年仅草地需修复和翻新的面积就达25万平方米,占全部草地面积的八分之一。
印成军说,“很多人都误以为白鹭湾湿地就是个超级大公园,湿地和湿地公园其实有很大区别。”他说,如果戴上“公园”的帽子,白鹭湾就可以像其他普通公园一样,建立更多的公共设施。实际上,目前白鹭湾里设置的建筑非常少,最大的就是游客中心,其目的就是减少人为干预,这才与生态湿地的定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