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一个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有理由为之感到振奋,并且更添信心。因为听完《报告》,你会发现,成都的目标,是如此严丝合缝地嵌入国家战略。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继续推动东、中、西、东北地区“四大板块”协调发展,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
中国的战略,就是成都的机遇。因为成都是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内陆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
更令人振奋的是,中国的国家战略正在通过城市群的规划布局、联动发展来推进。李克强在《报告》中,一共点到了19个城市群,除京津冀、长三角外,还特别指出要“培育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壮大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城市群”。
没错!成都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正在强势崛起的重要城市群的极核城市、引擎城市。在一个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的国度,这样的极核城市和引擎城市,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并不令人意外,甚至是必然使命。这就是为什么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在聆听李总理《报告》后,建议把“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培育壮大城市群的战略举措来着重部署。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战略之成败,系于中国城市群的成败,系于这些极核城市、引擎城市的成败。而能不能抓着国家战略机遇,乘势而上,也决定着这些城市的前景与前程。
所以成都提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如此顺理成章。例如,黄新初在聆听总理《报告》后提出的另一条建议:把“支持中韩创新创业园等国际合作园区建设”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抓手来着重布置,这正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举措。
当然,要做的远不止于此。在成都近日发布的“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中,这个通向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找到5大着力点,包括:建设具有通达全球能力的内陆开放门户城市、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亚洲内陆综合性经济中心城市、具有高度吸引力和辐射力的国际交往中心城市、具有一定带动引领作用的国际创新型城市、具有较优城市生态环境和多元包容性的国际生态宜居城市等,为的就是要主动融入世界城市网络体系。
其中,“通达全球能力的内陆开放门户城市”首当其冲。这不难理解,没有“通达全球”的能力,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所以,自2012年起,成都便提出“交通先行”战略,建设西部交通综合枢纽。
目前,成都国际(地区)航线达85条,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200万人次;启动实施“蓉欧+”战略,青白江铁路中心站提升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至深圳、厦门、宁波、昆明“蓉欧+”货运班列开通运营,加快打造贯通欧亚、通江达海的“一带一路”大走廊。
按规划,到2020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旅客吞吐量直逼9000万人次;成都还将加快形成至西安、武汉、昆明4小时高铁圈,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高铁圈,市域“半小时交通圈”。
这恰恰正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十三五计划草案中提出,中国将建设第二条连接西藏和内陆的铁路,连接拉萨和成都——成都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而易见。草案中提出,中国将建设第二条连接西藏和内陆的铁路,连接拉萨和成都——成都的交通枢纽地位显而易见。
李克强在《报告》中指出,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成都的高铁规划和建设,嵌入了这样一张高铁网络,也得益于这样一张高铁网络。
同时,交通枢纽的功能,意味着对外的联通,也意味着内部的畅通。一座拥堵的城市,国际化水平大打折扣,因为那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损失和社会成本的高昂。轨道交通的发展,是解决特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非常之道、必由之路。为此,成都的地铁建设奋起直追,加速成网。按照计划,2016年新开工建设5条线6个项目,在建里程376公里;未来5年,将以每年投运两条线路的速度扩大;到2020年,成都地铁建设及运营里程将超过650公里。
地铁城市和高铁城市建设一样,极大地推动成都的国际化进程。而它们都属于中国战略的一部分。
当一个城市的目标,严丝合缝地嵌入这个国家的战略,也就意味着国家的战略,为城市的目标提供了坚定支撑和强大动力。成都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应当更有理由,也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