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高新区商务核心地区地下空间负一层车道,车道下面一层是管廊。
你知道么,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地上和地下两张地图。在看得见的地面上,是目之所及的林立高楼和道路,有市民熟悉的二环、三环和各条放射线道路。而在看不见的地下,成都的地下综合管廊网络,已经规划完成并正在推进。
4月8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到2025年末,全市将建成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今后,在城市长达1000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里,各种错乱管线将统一在此“安家”,地面上再也见不到扒开路面修管线的场景了。4月12日,华西都市报独家探访成都首个已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科技范儿十足,不仅有“春夏秋冬”四季主题的环形车道,也为自来水、弱电、通信等管线提供了宽敞的“家”。
一个样本/
首个管廊 打通26地块地下空间
在成都市高新区大源组团地下15米深处,有成都目前已建成的一处地下综合管廊。
地上是1平方公里布局的26个地块,有写字楼、住宅、卖场、学校,还有公园湖泊。在地下15米深处,这些地块的地下空间已全部打通,由全长2.8公里的环形车道连接。一脚油门,就能穿越地面上需要好几个红绿灯管控的距离。
而在环形车道的下面,就是各类管线的“家”。设置在地下二层的综合管廊,管道净宽11米,净高2.2米,分为电力、通讯、供水管线三个单元。
在地下二层的供水室,一根直径80厘米的自来水管搁置在水泥石柱上,还有一半的空间为预留空间。“比如现在,我们头顶上的金控时代广场,就是通过这个管廊的线路来进行供电、供水的。”高投公司建设方工程人员徐彬介绍,管廊上方对应的每一个地块,都可以通过在管廊接线,实现对楼宇的供电、供水、供冷等服务。水管上方每隔15米有1个监控器,共200多个摄像头实时运转,24小时监控。而水管的80厘米管径都是经过科学测算的,综合考虑了建筑面积、居住人群、与自来水厂的距离等因素。随着用户增加,预留的空间可以继续增加自来水管,满足需求。
徐彬介绍,综合管廊实现了管线的“立体式布置”,替代了传统的“平面错开式布置”,管线布置紧凑合理,减少了地下管线对道路以下及两侧的占用面积,节约了城市用地。比如德国至今保留使用着有几百年历史的地下管廊,甚至成为当地一处景观,甚至有旅行社专门开放了地下游览路线,成为创收一举。
一份数据/
2025年 建成1000公里管廊
给错乱的管线“安家”,成都开始真资格地动起来了。4月8日,成都市政府公布了推进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将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实现中心城区(含成都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卫星城和区域中心城各自建成独立成网、规模适中的综合管廊体系,到2020年末全市建成综合管廊约500公里,到2025年末全市建成综合管廊约1000公里。
今后,新建、改建、扩建的城镇市政道路交付后5年内或者大修竣工后3年内不得开挖敷设管线。超出这个期限,需要开挖的,也需要报有关部门后,纳入城镇地下管线建设计划,并向社会公告。
记者探访/
地下环形车道 一圈跑完仅需5分钟
12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驱车前往大源组团地下综合管廊进行探访。从天府二街一个下沉式隧道入口驶入后,往里100米就进入了成都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随着头顶的自然采光灯渐次亮起,眼前的视线逐渐清晰起来,能够看到道路为两车道,道路两旁墙体为淡蓝色,让人紧张的心情得到适当放松。
在徐彬的带领下,记者仅花费了5分钟即绕行了负一层环形车道一圈。据悉,该环形车道限速为30公里/小时,限高2.5米,未来仅对私家车等小车开放。在穿行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环形车道虽在地下负一层,但不时会经过一个个开敞的通风口,这里能够通达室外。未来这些通风口完成景观打造后,也将对周边写字楼、住宅区的市民开放,成为繁忙都市的一处街角花园。
最让记者震撼的是,整个环形车道虽然仅2.8公里,但沿途密布各类通道,足足有42个与地面的对接口。
未来,这个地下综合管廊将专门设置商业区域,位于地铁1号线世纪城站区域附近。该区域可供市民进入,进行购物、就餐等体验,让对地下空间好奇的人也能够满足挑战冒险和刺激的需求。
专家解读/
有偿使用 长期来看是划算的
强制入廊,有偿使用,这笔入廊费会不会是一笔额外的费用?成都市政协委员徐勇在成都市两会上,专门提交了《关于超前制定成都市地下城市综合管廊顶层设计的建议》,他认为这是一种认识误区,其实从长期来看,这笔投入是划算的。
“管线直埋地下,表面上看很省事,不需要增加投入,其实没有算今后维护中多次开挖、管道迁移的费用。另外,管线暗埋,地下情况复杂,开挖迁移中容易造成损失和赔偿,土壤和泄漏则对管线有腐蚀。据测算,光纤电缆直埋地下,使用寿命只有20年,可是如果放置综合性通风通电地下管廊,小型工程车可以进去日常检修,使用寿命可达50年。”徐勇介绍,公共管廊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使管线单位“解放”出来,把管线维护交给管廊公司打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就管线单位的全生命周期来说,进公共管廊是划算的。
徐勇介绍,就国外城市来看,巴黎、纽约等城市均经历过市政与企业博弈的过程。日本在推进中颁布了《共同沟特别措施法》,规定建设资金由政府连同管线预定使用单位共同承担,后期运营中政府分担一半以上的管理维护费用,其余部分由各入沟管线单位分摊。政府补贴一部分,降低管线使用单位入沟成本,同时通过法律条款,强制规范企业的后期行为。日本的“共同沟”总长在2010年就超过了1000公里,其中东京70%以上道路完成“共同沟”整治。最近10年东京的道路开挖工程减少约三成。
华西都市报记者赖芳杰罗琴摄影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