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院文物修复师:不仅技艺精 颜值也挺高

2016-04-22 08:15:3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林霜张元玲

  漆木器修复师李阳/ 26岁

  90后

  悟本

  “修复文物这份工作有档次,有意义,事情做到极致了,收入自然会改善。”

  漆木器修复师 / 李阳 / 26岁

  入行 3 年 90 后

  自比树懒“闪电”慢悠悠

  在漆木器修复室,90后文物修复师李阳正在涂描手里的漆盒,这件漆盒是战国时期的物件。

  身高超过1.8米,头发染成了金黄色,配着牛仔裤和衬衫,李阳的风格有些“日系”。“我喜欢日本动漫,超级喜欢。”李阳说,他从小就学习绘画,也时常临摹动漫里的人物。在他看来,动漫里的人物形象、场景、色彩都有很高的艺术性。不过,虽然喜欢绘画,但是李阳没想过要和文物打交道。

  实习期

  耗时一年,绘了200多张古织机图

  转折发生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那会儿,他正在老家河南开封上学,他听不少新闻报道震坏了很多文物,需要进行修复。“当时就想,做这个活儿应该有意思吧。”

  2010年,他报考了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

  2012年实习,他去宜宾南溪县的墓葬群考古现场呆了3个多月,那是5月份,毒辣的太阳让他晒掉了几层皮,洗澡都疼。直到现在,胳膊上还有淡淡的黑印,“当时觉得有点苦,怕扛不住。”

  李阳的考古绘图课常常是班里最高分,经过老师推荐,2013年3月他来到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实习。

  刚来中心,他就接到了一个任务:绘制4个竹木制织机模型的结构图。每个模型都有近100个零件,构造繁复。按照规矩,新人在刚到的大半年时间里是不能碰文物的,因此只能请老师傅测量,自己记下来再绘制。

  这4个模型,前前后后绘制了200多张图,历时近1年。任务完成后,他才了解,这4个模型就是老官山汉代墓群出土的西汉提花织机模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当时很兴奋,觉得好高大上。”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