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早晨,新津县行政审批局政务大厅内如同往日一样熙熙攘攘。一家机械租赁公司的办事人员崔桢铭前来为公司办理法人变更手续,在接到窗口工作人员给的“一次性告知清单”后,崔桢铭按照上面写明的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很快就办理好了所有事项。整个过程仅用时十几分钟。
看似简单的动作,折射出改革的内涵。围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成都分别在新津和武侯率先设立了区(县)一级的行政审批局,将原区(县)级职能部门的主要审批事项相对集中划转到行政审批局统一行使,探索建立起以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为核心,审批、监管相互分离的行政管理新模式。
一章办理
将全县22个部门承担的173项行政审批权划转至1个部门(新津县行政审批局)
清单制管理
权力清单
全面公开全县行政许可权力范围和运行“流程图”,划定行政许可审批界限,全面推行权力目录管理。
程序清单
建立全县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清单”,实行外部“流程图”和办事“指南表”“图表合一”,做到办事流程、办事信息“一表清”。
责任清单
明确行政许可事项法定职责、工作职责、岗位要求,落实责任承担者,确保责罚措施具体化、严格化。
服务清单
通过公开招标,建立行政审批涉及的17类149家中介机构“服务清单库”。
“三个一”
特色审批
一次性告知
一站式踏勘
一道门办结
“1+5四段式”
并联审批
1 新津行政审批局
5 未划转审批事项的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国土局、县消防大队和县气象局5个部门
四段 将社会投资项目23类审批分成注册、立项、设计、报建四个阶段进行
审管分离
一枚印章管审批
告别审批“万里长征路”
走进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大厅,记者注意到,这里设置了商事登记、社会事业、城管交通、投资立项、涉农事项、社会事务6大服务区,市民根据自身办理的事项到不同窗口排队办理业务,现场井然有序。
同行的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国彬告诉记者,作为四川省唯一一个担负着“国家级”探路重任的“试点县”,近年来新津县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上一直大胆探索和实践。去年,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县级行政审批机构——“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将全县22个部门承担的173项行政审批权划转至该局,新津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由此全面展开。
“凡是行政审批事项,原则上都由行政审批局全面承担,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拟定本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有关政策、行业标准等的制定和实施,负责行政审批后的监督管理。”谢国彬说,新津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环境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创新行政审批机制,推进“审管分离”,组建行政审批局。目前,该县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已从原来216人减少至55人,22个审批部门减少至1个部门,社会投资项目所需材料从98页减少到38页,全面破除了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的局面,实现了一个窗口接件、一条龙服务、一枚印章管到底。其成效、做法和经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高度关注。
“过去注册一个新公司要跑多个部门,到处交材料、盖章、等批复,‘万里长征’一般一两个月能办下来就算快的。现在我到大厅问讯处领一张清单,或者登录3D实景政务大厅下载表格,准备好材料再到现场最终办结,几天就整好了。”四川能投晨龙能源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杜鹏这次专门来办理公司的招投标备案。他表示,服务大厅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窗口工作人员耐心细致、高效快捷,总体上非常满意。
清单制管理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开启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之路
如果说“审管分离、一枚印章管审批”为新津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打开了一扇窗,那么,新津县创新推出的清单制管理模式,则通过完善机制体制,进一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为该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出成效,开启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之路插上了翅膀。
“在组建之初,我们实地考察了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借鉴了他们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并结合自身的实际,形成机制体制。”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副局长王毅告诉记者,内部实行清单制管理,从办理人员接待群众的服务用语开始,到办理流程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进行了规范。
一是 “权力清单”,按照《县(市、区)行政许可项目目录》要求,该县对全县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动态调整,全面公开全县行政许可权力范围和运行“流程图”,划定行政许可审批界限,全面推行权力目录管理。
二是“程序清单”。按照“流程最优、期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好”目标,该县建立了全县行政许可事项办理“程序清单”,实行外部“流程图”和办事“指南表”“图表合一”,做到办事流程、办事信息“一表清”,使企业办事时“一目了然”。
三是“责任清单”。按照“有权就有责,权责一致”原则,结合已公布的审批事项和权力清单,建立和完善行政许可“责任清单”制度。明确行政许可事项法定职责、工作职责、岗位要求,落实责任承担者,确保责罚措施具体化、严格化,让办事企业和群众更明白。
四是“服务清单”。通过公开招标,建立行政审批涉及的17类149家中介机构“服务清单库”。同时,为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服务行为、服务时限、收费标准等环节,配套引入中介机构准入、退出机制,切实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新津县还瞄准审批的重要环节踏勘工作进行重点改革和关键突破,创新提出了“专业现场踏勘”新方法。具体做法是建立完善“行政审批现场踏勘管理办法”,使用统一现场踏勘登记表,做到现场踏勘工作有原则、有流程、有要求、有职责;把现场踏勘分为“分类踏勘”“联合踏勘”“标准踏勘”“错时踏勘”,确保行政审批及时、专业、规范和高效运作;组建了82人的跨部门、跨行业现场踏勘队伍,根据行业组成“投资立项、规划建设、城管交通、食品餐饮”等7个专业小组,实施现场联合专业踏勘,以此有效解决了目前普遍存在的踏勘“散、乱、多”等问题。
管家式服务
“三个一”特色审批让人眼前一亮
“1+5四段式”并联审批创新实施
在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中粮成都粮油有限公司、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汉富IF企业港……采访中,记者时常都能听到在新津投资的企业主们对该县政务服务的称赞。
“新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在产业政策、生产要素、政务服务等方面予以投资商优先保障。特别是项目进入审批程序后的一次性告知、一站式踏勘、一道门办结的‘三个一’特色审批模式让人眼前一亮。”汉富城开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改革前,企业需要分别到市场监管、经科、规划、建设、环保、税务、林业、国土、气象、消防、卫计、安监、地税13个职能部门跑材料、办手续;工业项目涉及的36项审批事项需要向规划、建设、消防等6个不同的部门申请现场踏勘,之后还要往返13个部门办理审批,可谓“万里长征”。现在呢,一切都可以到专门设在园区的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办理,高效便捷。过去需要大半年才能办完的手续,现在30个工作日就可以完成。
为了服务企业,新津还创新实施“1+5四段式”并联审批——将社会投资项目23类审批分成注册、立项、设计、报建四个阶段进行,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时间。其中“1”指新津行政审批局,“5”指未划转审批事项的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国土局、县消防大队和县气象局5个部门。
在项目注册阶段,将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三个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合并办理,企业仅需1个工作日就能办结;在立项阶段,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等审批事项合并办理;在设计阶段,像取水许可、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审批、防雷装置设计审批分属不同部门的审批事项,均采取同步审批;在报建阶段,将建设工程安全监督备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质量监督备案等9个行政审批事项合并办理。
此外,企业只需登录新津公众信息网,安装“新津服务”APP,在“政企一键通”微信服务平台中选择“企业服务”,就会有专人在后台第一时间为企业实时答疑解难,遇到企业与部门在线上单独协调无法直接解决的问题,企业可通过设在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线下的B2G窗口,为企业现场协调解决。
新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该县“B2G企业服务”一键通微信平台的建立,未来将逐步为企业提供审批手续代办、投资融资、贷款担保、资产评估、人才交流与培训乃至水电气、光纤电视费用缴纳等公共服务,真正实现“B2G政企直接对话,让企业和办事群众把“政务服务大厅”装到口袋里。
亲历者说
努力建设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示范县
——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国彬
新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枚印章管审批”。背后有三层意思:首先,新津将22个县级部门承担的173项行政权力划转到了县行政审批局,统一由一枚印章来管理。其次,原来从事审批的人员有216人,现在变成了55人,为一枚印章服务。最后,通过一枚印章管到底,解决了审批环节复杂冗长的根本问题。
下一步,新津将借助“互联网+”新技术手段,进一步放宽条件,激发市场活力;减少和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环节,提质增效。同时,在花源镇成功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行政审批事项在镇、村(社区)的下放范围,进一步简政放权,巩固和深化B2G新型政企关系和R2G新型政民关系,着力把新津县建设成为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示范县。
改革试点方案已经省政府报经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批准
——市委编办体改处处长邓国彬
2008年,成都市在武侯区率先启动实施了旨在推动行政审批与监督管理相对分离的改革试点工作,批准成立了全国首家区级行政审批局。自武侯区行政审批局正式运行以来,总体情况良好,有效地解决了行政审批多头受理、重审批轻监管和以审代管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受到一致好评。
2015年2月,我市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在总结武侯区“审管分离”改革实践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改革试点范围,批准设立了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去年7月,新津县经省政府报经中央编办和国务院法制办同意,已正式批复新津县《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方案》,各部门正按照省政府批复方案扎实推进有关改革试点工作。
本报记者 李自强 赵荣昌 摄影 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