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锦华路-锦江段。
成都最早的两段“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投入使用
作为成都市第一条按海绵城市理念进行设计的城市道路,中环路提升改造工程从启动之初就备受关注。5月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建委了解到,改造工程的第一阶段即将完工,除了道路全线升级为双向八车道以外,海绵人行道的实现同样引人关注。
目前,成都中环路两段“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建设完毕。技术人员将一桶一升容量的水倾倒在上面,不到半分钟,路面就如同海绵一样,将水尽数吸走,不留一点痕迹。
“海绵人行道示范段”一升水30秒内被“吸光”
据了解,中环路改造工程覆盖全线42公里,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即不受地铁7号线站点影响的26公里已完成80%施工任务,预计于6月完工;第二阶段,即余下部分将结合地铁7号线站点建设进度适时启动。
目前,首两段“海绵人行道示范段”已投入使用,分别是全长约800米的锦华路—锦江段、全长约1200米的迎晖路-岷江路。
5月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锦华路—锦江段,相比于普通路段,这段路的地砖之间间隙明显。
“人行道地砖没有进行填缝处理,其缝隙呈上窄下宽的‘喇叭状’,可以更好地将路面水吸入。”成都市建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环路海绵城市改造体思路为“人行道透水+部分集中绿地下凹改造”。
为了验证海绵人行道良好的吸水能力,工作人员将一桶容量1升的水泼到地面,水沿着地砖之间的缝隙流下,逐渐消失在地面。30秒后,地面已经没有明显的积水或水洼,“路面的径流,会引到绿地上,进行灌溉。”
“喇叭状”缝隙透水五层“海绵体”吸水蓄水
为何海绵人行道吸水这么快?“‘海绵体’的人行道比普 通 人 行 道 增 加 了20%-30%的储水能力。”工作人员表示,人行道通过铺装板之间的“喇叭状”缝隙透水,透水基层采用3cm粗砂+20cm透水混凝土+40cm再生骨料碎石的构造进行结构层改造,每层中间用渗水土工布,用于过滤水中杂质。
另一方面,对于道路红线外有集中绿地的区段,根据现场情况改造为了半渗透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由砾石层、中粗砂层、种植土层构成。
“中水回用系统也将引入到中环路改造工程中。”该工作人员介绍,建成后,从污水处理厂引回的中水将用于绿化、路面冲洗、小型湿地打造等方面,将有效节约水资源。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江茜殷航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