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印记 时代表达

2016-06-23 16:05:00来源:成都日报编辑:邓强缪琴

  6月20日,《第一财经周刊》以12个页码的封面报道,简而有力的标题《到成都去!》,让成都“宜居宜商宜业”的城市形象跃然眼前,而这也是更多人才选择西进成都、在此创新创业的理由。

  在这册油墨气息尚未散去的财经读本出刊仅4天后,6月24日,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以下简称“2016创交会”)就将在蓉揭幕。

  5月30日,在京召开的“科技三会”上,首次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6月初,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科技三会”会议精神时提出,“科技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战略性优势。”

  紧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方向,站在参与全球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视和推进科技创新,打造“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城市品牌的成都,全力把创交会打造成为“国际化、国家级、永久性”的创新创业年度盛会,将其打造成全球创新创业首个全要素展示交易平台。

  创新的窗口,开放的前沿。创交会——一座深具创新基因印记的城市,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时代表达。

  一场城市转型盛宴

  成都迈入创新创业2.0时代

  ——当城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大关之时,成都开始思考,怎样的力量,能更行稳致远地支撑、驱动一座城市未来发展。依靠创新创业支撑、驱动新一轮发展,既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路径,也是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逻辑。

  去年11月,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教授,将其与成都高新区共建的“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放在了天府生命科技园。

  仅仅几天之后,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同样的地方,全国首个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在蓉如期而至。

  “以创新创业的交往交易,打造一个全球视野的盛会,这本身就是创新创业城市的一种眼光。” 杰克·邵斯达克教授有感而发。

  邵斯达克-四川大学大核酸研究院从启动到加快建设,几乎与两届创交会的时间轴同频。眼下,在天府生命科技园“安家”的大核酸研究院已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其间,成都启动建设“成都国际生物城”,大核酸领域全球顶级会议永久落户成都。

  然而,诺奖得主杰克·邵斯达克与成都开启的时间表,仅仅是创交会一年时间里,成都建设“创业之城、圆梦之都”、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一个具象。

  当成都经济总量已破万亿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机械产业跻身“千亿产业”规模之时,当经济转型中,面临投资效益下降、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命题之时,成都开始思考,怎样的力量,能更行稳致远地支撑、驱动一座城市未来发展。依靠创新创业支撑、驱动新一轮发展,既是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路径,也是顺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必然逻辑。

  去年,成都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以创新创业为轴,驱动经济发展新引擎。一年时间里,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4.9万户,其中包括1.1万户科技型企业;新增注册资本超过6500亿元,同比增长103%;新增企业数和注册资本数均位居中西部首位。

  一年时间里,在创交会的城市转型盛宴背后,成都每天都会新增700余名“创客”成为“蓉漂”,打造 “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成都,在今年正式启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成都,正式进入创新创业2.0时代。

  顶层制度设计破题

  7大类48项政策构建双创支撑体系

  ——激活资源、集聚要素、强化保障、营造环境,成都从顶层制度设计破题,出台7大类48项政策,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把成都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一以贯之的命题。

  “要衡量一座城市破题科技成果转化通道的决心,用一个维度衡量其力度,那就是‘所有权’改革的深度。”6月2日,在直指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 “成都新十条”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之时,从事科技成果转化30多年的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有感而发。

  很显然,“成都新十条”的出台,让“康凯宁们”显得振奋。这个被各界称为成都科技成果转化“小岗村试验”的“成都新十条”,其核心正是直指“所有权”,在全国率先探索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政策引领,方向指针。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在这样的前行之路上,成都持续构建起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通过激活资源、集聚要素、强化保障、营造环境,加快形成更多注重实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支持政策,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让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

  从《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到《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到《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在“牵一发、动全身”的政策支撑体系之下,成都制定了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新十条”、“人才新政十条”在内的7大类48项政策,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科技成果“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管理新模式,明确职务发明收益70%归发明人所有;同时,成都设立了20亿的人才专项资金,单笔最高综合资助可达1个亿,以持续创新、迭代的政策支撑体系架构,直陈成都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成为“创业之城、圆梦之都”的决心与态度。本报记者 缪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