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拉客的鸡公车夫。
据吴剑洲、胡重威编著的《成都掌故》介绍,百年前的成都街头,最流行的交通工具是鸡公车和轿子。
1917年,美国人甘博带着他的相机来到成都,用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当年成都街头最流行的“出租车”——鸡公车。
独轮车,车行时,轮响吱吱如鸡鸣,俗呼鸡公车,至少在汉代时已出现。鸡公车因系独轮着地,无论平原、山地、小道,皆可畅行无阻,是一种胜过人力担挑和畜力驮载的、既经济又实用的交通运输工具,是人类交通史上的一项重要发明。鸡公车沿袭到近代,也是农村许多人家通用的客货运输工具。
农闲时,车夫们进城搭客挣钱,后来成都市区里专门发展出一批推货载人的鸡公车队。
当时成都市区、郊区有石桥、木桥100多座,只要有流水,就架一座,大部分是平形桥,一部分是拱背桥。除宝莲桥、玉带桥、平安桥、桂王桥、兴隆桥、梓潼桥、通顺桥等少数桥是与地面齐平外,其他都有梯阶。
鸡公车虽吃力,但还能上能下。锦江桥、青石桥、卧龙桥、一洞桥、金水桥是拱背桥,鸡公车需要抬行。只有九眼桥宽广而比较平坦,鸡公车夫推行在这段最为顺畅,心情也最好。这段大路是当年人人称赞的成都大道。
“民国”初年,由于鸡公车数量急剧增加,损坏路面太多,每车都要缴过街钱。但街民仍不准通行,勒令推车人扛着车子过街。乘车的小脚妇女,也被迫下车步行。后来,省警局认为妇女乘此车很不雅观,有碍风化,明令禁止鸡公车进城。
除鸡公车,成都的交通工具还有滑竿和轿子。在升平街、暑袜街、康公庙街、青石桥街、骡马市街有10多家制轿作坊,东大街、牛市口、九眼桥、浆洗街、青石桥、簸箕街、北大街、石灰街等有几十家轿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年-1919年在中国共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他在四川拍摄了400多张照片,其中标明在成都地区拍摄的有100多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