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奋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2017-04-17 15:48:39来源:成都日报编辑:彭焘王李科

作为经济、科教和军工大省,四川是全国首批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在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作为四川全创改革试验的首位城市,成都在军民融合方面有着雄厚的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随着创新驱动发展被确定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确定构建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去年以来,成都科学城秉持“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理念,着力“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四大核心任务,围绕省委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和市委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要求,从规划布局、招大引强、项目促建等各个方面,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和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军民协同创新这一两大国家战略的交会点上取得显著的进步,推进新区军民融合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大力加快转型发展

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

一座座新楼拔地而起,众多科创企业纷至沓来,多个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来到天府新区兴隆湖片区,栋栋高楼、条条大道有序地散落在湖畔,这里是市委、市政府致力打造的“西部创新第一城”——成都科学城,它是我市深入实施城建攻坚行动的主战场,将充分利用成都丰富的科研、人才资源以及辐射中西部的广大市场资源,成为成都乃至全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4月14日,烟波浩渺的兴隆湖畔春意盎然。在位于湖畔的成都科学城菁蓉中心A区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2楼办公室,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一面感受旖旎的湖面景致,一面对记者感慨:“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我们很幸运能在成都科学城落地生根,这里不仅软硬环境一流,政府的细心服务,也令我们在这里创业充满信心。”在谈及位于成都科学城新办公区优越的办公环境时,高文胜表示,具有人才汇聚、学科发展、成果转化三大功能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自去年3月18日全面运营以来,在人才集聚、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已取得了良好开局。“研究院从最早的3个人发展到了140多人,特别是去年10月搬进成都科学城的新办公区后,我们的队伍正在日益扩充,逐步走上正轨。”

今年3月18日,秀美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迎来了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揭牌。“研究中心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第11个落地团队,我们对研究中心在新区的发展充满了无限期待。研究中心也必将成为推动天府新区、成都市、四川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汽车工业体系快速发展的重要创新力量。”高文胜告诉记者,作为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二级官方机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致力于充分发挥清华大学在电气、材料、热能、核能、水利、信息、环境、建筑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充分吸纳国内外能源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开展能源互联网核心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建设能源互联网业态的科技转化中心、产业孵化基地和人才汇聚平台。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在新区落户扎根、茁壮成长,只是新区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的一大见证。今年,新区将进一步完善校院地协同创新工作方案,制定人才引育、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建立校院地协同创新的工作联动机制。一方面促进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等项目加快入驻和实质运营,推动清华紫光IC国际城、电子科大天府数智谷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还将力争新引进一批校院地合作项目。

作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关键一年。今年,新区将“聚焦聚力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加快动力转换推动转型发展,系统推进全创改革试验各项工作,推动全面创新改革取得新突破,发挥核心区域应有的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3平方公里规划

形成军民融合研发企业承载能力

今年4月7日,位于新区美丽兴隆湖畔的成都科学城迎来一桩喜事——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开工仪式在这里举行,这标志着成都与北航的合作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的落地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新区与北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国际交流的‘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相关负责人在开工仪式上表示,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开工建设后,新区先期将引进以北航党委书记张军院士领军的多个院士团队,围绕空天数据、航空特种功能材料、微纳电子等多个重点领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和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入的合作。

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将重点打造北航创新研究院、北航创新科技园、北航研究生院、北航天府国际交流中心。目前,该项目已成功引入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惠彬、王华明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江雷等院士团队,他们每人将负责一个领域的项目实施,实现相关先进科研成果在成都科学城的产业化应用。具体为张军院士带领的综合交通大数据团队,房建成院士带领的量子传感团队,徐惠彬院士带领的特种功能材料技术研发团队,王华明院士带领的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技术团队,江雷院士带领的仿生智能界面材料技术研发团队。

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在成都科学城的签约落户并非凤毛麟角,一批批军民融合项目正在新区各处开花。去年9月,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出炉,成都确定将构建以航空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产业体系,以及以成都天府新区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1+N”园区体系。按照规划,成都将力争到“十三五”末,建成“成都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作为军民融合“1+N”空间布局核心区域,新区在成都科学城规划16平方公里的军民融合产业组团,其中3平方公里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已于去年编制完成。

除了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项目,目前,新区还引进了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航天科工工业大数据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军民融合项目;量子传感技术中心、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军民融合研发机构。

今年,新区将完善军民融合园区3平方公里起步区规划,同步启动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形成军民融合研发企业、转化企业和高技术制造企业等的承载能力。同时,大力促进航天科工微电子系统研究院、中核新能源研究院、盟升电子卫星通讯研发中心等一批已签约项目入驻和开工,以此尽快形成实际研发和生产能力。

发挥基础研究引领作用

努力争创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2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与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签署了关于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该项目包括“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中心”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国家实验室”是以地质科技创新为核心,围绕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规划目标,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天津、成都三个区域创新中心共同建设。“青藏高原国际地学研究中心”将围绕深地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创新地质理论和方法技术,引领地球科学创新,将成都打造成国际地球科学研究前沿。

类似西南地球科学创新中心这种前沿科学研究项目,无法马上见到经济效益,但在成都科学城落地的却不少。中科院高海拔宇宙线实验室、清华锦屏暗物质研究中心……成都科学城把兴隆湖畔的黄金地段都给了这些重大科学项目、重大科学装置。“发展新科学是成都科学城的核心使命。我们正努力打造一流的基础科学研究基地。”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相关人员称,优先引进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依托单位和重大科学装置,使科学城在立城之初就谋求孕育可持久的科学基因和创新基因。

新科学造就新技术,新技术创造新产业,新产业支撑新城市。遵循这一发展规律,成都科学城围绕建设“创新要素集聚区”“创新发展先行区”“西部创新第一城”三大目标,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加快打造成为成都市乃至四川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截至目前,成都科学城环兴隆湖规划布局了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及应用转化、军民融合、国际合作、创意设计六大产业组团。引进包括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亚信网络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在内的重大项目119个,总投资1607亿元。未来,还将有更多新兴产业以及国家校院地协同创新孵化基地将在这片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载体平台,作为“双核成都”的全新一核,成都科学城将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引领作用,努力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从根本和长远上支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国家战略。

同时,成都科学城将继续以“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为重点任务,基础设施成网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宜人、产业组团环湖布局、科研机构陆续入驻、重大项目相继落户,已然成为一座有着浓郁创新创业氛围的最美科学城。

探索更多行政事项审批

提高新区服务质量和效率

去年,新区创新“政务服务+互联网”管理模式,在门户网站、微信等平台建立网上政务大厅,实现事项网上受理、审批、资料网上流转,审批材料精简40%,审批时限压缩60%。同时,新区深入推进“五证合一”,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整合社会保险登记证和统计登记证,一个窗口办理完结工商、税务、质监、社事、统计部门的登记流程,大幅度压缩企业办证时限,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结合“营改增”相关工作,新区新建立国地税联合办税窗口,统筹整合双方办税资源,实现“进一家门,办两家税”的服务模式,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节约了办税成本。今年,新区将借鉴巩固国税地税联合办税新机制,按照“一窗通办”的模式,探索更多行政事项的联合办理与审批。

今年,新区将继续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的部署,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服务水平,通过流程简化、联合审批等事项的优化,为新区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支持。

本报记者 王李科 摄影 胡大田

原标题: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奋力发展军民融合产业集群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