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可见光采集虹膜 成都黑科技有望“刷眼”支付

2017-04-18 06:27:5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神秘的反派首脑镇定自若或神色匆忙地来到秘密基地大门前,眼睛对准门边的小孔,一道红光闪过,身份验证完毕,大门随即打开……

好莱坞的电影,早早地把未来技术带给了观众。

4月17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高新区了解到,这样的黑科技,成都技术已可实现。不用等太久,通过这个叫做虹膜识别的技术便能用手机摄像头实现“刷眼”解锁手机或完成交易支付等功能。

记者体验 微距采集不伤眼可解锁

日前,记者来到成都高新区,体验了最新研发的基于VR头显的IMAS虹膜认证原型机。

戴上头显,系统语音提示注视画面右侧出现亮点,注视亮点1秒后,系统提示采集完成,采集过程并不影响正常VR体验。因为记者事先未录入虹膜信息,系统在比对虹膜库中数据后,提示验证失败。

“红外线对眼球的影响是红外线采集信息的一个弊端。支持虹膜识别的手机都会有使用须知告诉用户,安全使用距离大约为15厘米。而IMAS支持微距采集,不伤眼。”研发者刘霁中说,目前,星云虹贝专注于手机等移动设备的虹膜识别功能,主要应用在手机解锁和移动支付领域。

2016年,IMAS获得了四川省经信委的《四川省十大创业之星》项目。2016年9月,IMAS参加工信部举办的2016年“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四川赛区第4名,晋级到全国总决赛。

新型“黑科技” 使用可见光采集虹膜

世界上基于虹膜扫描的身份识别理论最早始于上世纪30年代,直到90年代才开始商业化应用,国内也从1998年开始研究虹膜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煤矿、公安、银行等领域。

虹膜识别技术正悄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2015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推出了世界首款搭载了虹膜识别技术的手机。

“在使用虹膜识别时,取景框中不是平时的彩色画面,而是偏绿色的图像,就和市面上那些红外夜视仪拍摄下来的图像很近似。所以说,虹膜识别的根本是结合了红外与夜视摄像头来提取人眼信息。但普通的可见光也可以用来采集虹膜图像。”刘霁中说,现在国内比较成熟并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供应商仅有两三家。

“相对于红外线采集设备,普通摄像头的成本更低。”刘霁中介绍,刚开始提出使用可见光采集虹膜时,团队都认为是天方夜谭。经过多次试验,团队终于获取到基于红、绿、蓝3色满足识别技术要求的虹膜图像。想要对这种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需要一种独创的算法体系。两年前,在团队首席专家刘学明的带领下,开始编写彩色虹膜识别算法。2016年,星云虹贝完成了IMAS虹膜锁和虹膜考勤系统产品样机的研发。经过中规模的验证,识别效果可达到红外扫描虹膜识别同等水平。目前,在中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专利检索库中对“可见光”“虹膜”等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中可见光采集虹膜技术相关专利仅刘霁中一人拥有。

知/道/一/下

虹膜识别准确率远超指纹

“生物识别,从识别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声音识别、虹膜识别与静脉识别等。其中,指纹识别应用已经极为广泛,人脸识别应用正在兴起,但是指纹可以复制,人脸可以伪装,在安全和解锁上依然有风险。数据显示,指纹识别的误识率约为0.8%,人脸识别误识率约为2%。

虹膜识别具有个体唯一性、一致性、防伪性等优势,误识率可低至百万分之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