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刚:自贸区建设 成都应和“一带一路”关联起来

2017-05-12 06:45:25来源:成都商报编辑:刘波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

  王维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张江管理局副局长,分管经济发展处、科技创新处(知识产权处)、创业服务中心、张江火炬园公司等。

  ●自贸区是新生事物,改革还是由下而上,非常难。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

  ●对成都科学城建设来说,未来是什么?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把创业和创新结合起来,成都是有未来的。

  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

  自贸区不是政策的洼地

  成都商报:去年,四川成为第三批自贸试验区试点地区,而成都是核心。作为先行者,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密码”是什么?

  王维刚:首先,必须明确的是,自贸区不是政策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其次,制度创新是自上而下的,但自贸区是个新生事物,改革还是由下而上,所以非常难。对此,一定要有足够的信心、耐心。

  目前,上海四个方面的改革,投资管理、贸易监管、金融、综合监管,都是制度创新。我们实际上承担的是一个国家扩大开放、政府职能转变的先行试验任务,其核心就是创造制度活力,从而激活市场活力。

  这四个方面的改革是环环相扣的。负面清单是基础,要吸引外资,所以要投资管理改革;要实现贸易便利化,所以海关创新;要融资,就有了FT账户这样的金融创新;一系列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放开以后,就需要政府的监管。其实,这四个方面的改革,好处是逐步显现的,企业并不是马上就能感受到。

  上海的改革,还有很多障碍并未突破,甚至有些一时会呈现一些负面效应。当然,这个负面效应并非制度创新带来的,而是现阶段的宏观形势显现的。比如负面清单,主要是针对外资。但做到真的开放,并不是有了负面清单就可以了。现在负面清单有100多项,后面还多着呢,没列出来的还很多,还有很多小门没开,还做不到非禁即入。所以自贸区的改革任务是十分重的。

  应该把国家任务与现有条件结合起来

  成都科学城建设

  成都商报: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在四川自贸区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其自贸区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依托成都科学城,打造“科技型自贸区”。而成都科学城对标的“标兵”就是张江。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

  王维刚:很重要的一点,未来是什么?这一点必须搞清楚。

  在张江,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建设两个标志性平台。一个,是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基地;一个,是全球性的创业发展基地。实际上,这两个目标是我最近才思考清楚的,今天在这里也是第一次讲。但是,张江的一切工作部署,实际上就是围绕着这两个目标来执行的。

  全球性的科学研究基地,其载体就是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这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被列入国家计划的,去年已经正式被国家发改委、科技部批复同意。这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关键举措,也是核心任务。其目的,就是提升我国在交叉前沿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代表国家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目前这个中心张江正在建设,理事长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担任。这个中心,就是要引入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此聚集。每一个群,都是几十个亿,比如研究蛋白质、研究细胞、研究光学,等等。

  全球性的创业发展基地,其载体,就是来自全球的创业服务机构、创业孵化器。通过这些服务机构,带来全球性的优秀创业团队,同时也带来成果。目前,张江已经有一批国际性的孵化平台、国际性的知名孵化器,有微软的、英特尔的,有新加坡的、以色列的、俄罗斯的。我们把这个叫做“1+N”国际孵化模式,“1”即为联合孵化平台,“N”为联合孵化平台与GE、ebay、联合利华、博世、六三六创新公社等园区跨国企业以及相关海外机构组成的特色孵化单元。

  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连在一起的。

  有了目标,就有了工作的着力点,张江的任何工作,都是为这两个目标服务。目标明确了,随之而来的,就是若干配套措施。比如融资,就有资金的进出,就要金融改革;比如建设全球平台,就要出入境,就有了出入境的制度安排;比如研发,需要进口设备,就涉及通关便利化;比如人才,怎么方便他来?来了怎么生活?这些,也都是自贸区改革的内容。

  实际上,在张江,一个产业方面的政策都没有,都是环境营造方面的政策。

  说到建议,我个人意见,成都自贸试验区内的科学城建设,应该把国家任务和现有条件结合起来,树立一个清晰的发展目标,然后围绕这个目标,来做一系列务实性安排。另外,成都自贸区建设还应注意和“一带一路”关联起来,不仅是自己发展,也带动周边发展。

  把孵化器做好完全有条件

  成都不一定做基础性研发平台

  成都商报:目前,成都科学城正在努力争创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经有一张不俗的成绩单。但在实际运作中,也遇到一些现实难题,比如如何降低研发成本。对此,张江的经验是什么?

  王维刚:说实话,在上海,中小企业的发展成本是很高的,因为在上海,生活成本是节节攀升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张江的做法就是大力推进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比如新药筛选,以政府为主来建设,或由政府支持建设。通过我们这个平台,企业可以获得一些政策性资源,新药的研发、注册、上市许可、生产许可是可以打包的。要不然,企业在研发的同时,又要去建厂房,又要申请生产,这样就增加成本。往常,由于考虑到这块成本,一些企业不得已就把研发的成果卖掉了,这对创新很不利。

  张江现在有100多个研发平台,都是公共性的,提供设备的都是专门机构。有了这个公共平台,创新者直接带着思想来就可以了,不要实验室,不要设备,甚至可以不要实验团队。

  虽然上海的商务成本高,但研发成本一旦降下来,综合成本就有了优势。

  在成都,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倒不一定做基础性的研发平台。但把孵化器做好还是完全有条件的。我曾经去看过天府新区的孵化器,那就很不错。把创业和创新结合起来,成都还是有未来的。

  成都商报记者 刘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