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蒋俊在收藏市场淘到的宝贝。
罕见错票,票面的1666年实际是1966年。
烟票。
“洋”粮票。
“票证时代”最早的粮票。
1957军票样票,苏联印制。
蒋俊。
5月6日上午9点刚过,文殊坊收藏市场内某茶馆门口,四川省收藏家协会粮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川粮会”)会长蒋俊早早就把茶泡上了。“这是我刚才在市场收来的。”他掏出几本泛黄的小册子摊在桌上。今年是蒋俊收藏粮票的第42个年头,从1974年至今,他几乎每天都与粮票为伴,近半个世纪的时间,63000多张的庞大收藏量,让不少票友都称他为“粮票大王”。
票证时代的记忆:从“计划经济”到“敞开肚皮”
“新中国的粮票比我大1岁,我是1956年出生的,粮票是1955年开始使用的。”蒋俊说,“你看我们现在喝的茶,搁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票是喝不上的。”他端起桌上的茶杯示意,80、90后对“票证时代”的理解大都一片模糊,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知道,粮票意味着能吃上饭。
粮票的“权威”一直延续到1990年前后,“再往后就有人拿钱买东西了。”蒋俊说,收藏界公认的粮票历史为38年,1993年10月,西藏作为最后一个停止使用粮票的省份,标志着票证时代的结束。1993年以后,人们开始敞开肚皮吃饭,再也不用受粮票的限制。
18岁入伍接送兵:无意间开启粮票收藏
“我最早开始注意到粮票,还是在部队时。”蒋俊说。1974年,18岁的他应征入伍,由于字写得好,3个月新兵训练结束,领导让他做了通讯员。
“我们部队在格尔木,我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去外地接兵送兵。”蒋俊说,由于部队用的是全国粮票,每次从外地回来,口袋里必然会多出不少各地的地方粮票。“全国粮票兑换地方粮票容易,地方粮票要想兑换全国粮票,比如说在山东,就要经过写申请、开证明……等一系列手续。”不仅繁琐,部队远在青海,证明更是不好开。“所以一般剩的粮票都会换成干粮带走,实在只有一两、二两也就算了。”就是这一两二两的零碎小票,到年底时一看,竟有满满一抽屉。
1974年春节期间,格尔木室外气温跌至零下30℃,蒋俊的寝室内却是一片暖意洋洋。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方寸之间的粮票记录着一年来他走过的路。票面的花花绿绿,加上各地标志性建筑、风景,蒋俊每看一张都沉迷其中。从家乡重庆到青海省格尔木,异乡高原单调的生活因为有粮票的陪伴显得有滋有味。
1979年12月,蒋俊从部队转业后被分配到湖北江汉油田管理局,收藏多年的粮票也被他一并带到了江汉。
18年《集粮贮趣》:一个人的粮票收藏史
蒋俊说,他收藏粮票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以交换为主。1982年,江汉油田发布了石油系统第一套粮票,1991年10月,江汉油田宣布停用粮票时,单位食堂的粮票成捆搁置,“我就以低价买下搬回家去。”蒋俊把买来的粮票寄给外地票友,外地票友再寄回各地粮票,他收藏的粮票数量开始大幅上升。
1991年6月,为方便跟各地票友交流,蒋俊以手刻油印的方式创办了第一份民间粮票刊物《集粮贮趣》。不管是内容还是配图全由蒋俊一人操手。《集粮贮趣》很受粮友们欢迎,“总有外地粮友写信找我要。”
从1991年起到2003年,蒋俊收藏粮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该有的我都有了,交换已经不能够吸引我。”然而,资金的欠缺让蒋俊深感为难,便想出了“以票养票”的主意。““我把手上多余的粮票整理成目录,在《集粮贮趣》上卖。”“生意”愈渐红火起来,《集粮贮趣》也越印越多,到2000年时,每期能印近千份。
2003年以后,蒋俊对粮票的要求越来越高,收藏粮票的方法也逐渐多样化。直至2009年,在网上发布信息逐渐代替了费时费力的手刻油印,《集粮贮趣》也在经历了186期后停刊。
42年63000多张:600元粮票如今价值10万
今年是蒋俊收藏粮票的第42个年头,从1974年到2017年,63000多张粮票让他在粮票收藏界站稳了脚跟。
1996年,蒋俊的文革系列粮票首次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出,“当时的馆长说博物馆愿意出200万买。”他表示,因为当时年轻,自己也想继续收藏下去,于是拒绝了。除文革系列粮票外,蒋俊收藏的军用粮票、明清粮票收获了同样的瞩目,同行估价均在在百万以上。
相较于百万叫价,“官方认证”更让蒋俊开心。“他收藏的粮票中有的还是国家二级文物呢!”川粮会副秘书长李安友说。据他介绍,一张印有“毛主席万岁”的山东省孤品粮票,在1998年时就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
“这张粮票还有故事呢。”蒋俊回忆说。1995年4月,第三届粮票交流大会在武汉开幕,作为资深爱好者,蒋俊自然不会错过。一上午时间,3000多块钱就花得精光。待到要走时,蒋俊听说有人600块卖一张票。“600块钱在那个年代可是大数目。”受好奇心的牵引,蒋俊跟着人群找到了卖票人。“我以前没见过这样的票,是1966年的。”蒋俊一步向前夺过粮票,再不松手。“别说是600,当时身上连60都没有。”蒋俊一通讲价,卖票者分毫不让,他只得认输。“我在交流会上找人做了保证,从武汉到江汉来回走了4个多小时,借了600块钱买了那张票。”
“事实证明我当时是对的,现在这张票单张价值10万左右。”蒋俊说。之所以有如此高的价值,一方面因为全国罕见,再有就是粮票只是设计稿样,并没有大量印刷投入使用,能保存下来相当不易。
2013年回川:每周六去收藏市场成习惯
1999年,蒋俊应邀参加“川粮会”成立大会,文革粮票被邀请参展,蒋俊与家乡粮友的联系密切起来。2013年3月退休,蒋俊回到了成都,并在同年12月被选为第四届川粮会会长。
除了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粮票,明清粮票也是蒋俊用力的重点。1998年,他曾以800元的价格从广西藤县一位农民手中收获一张洪武元年(1368年)时期的官田租据。“据考证,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即位之年的票,这是我收藏的粮票中最古老的。”蒋俊说。除此之外,雍正、乾隆年间的粮单、租据他也有收藏。“不同于近现代的粮票是有饭吃的象征,古代‘粮票’实际是交租的凭证,两者的作用不同。”蒋俊介绍说。
从2013年年底回川至今,蒋俊每周六都会参加川粮会在文殊坊收藏市场的聚会。“最近我正在策划一场粮票上‘粮食作物欣赏’的展出,协会成员都在帮我,预计4个月之后会与粮友见面。”他表示,非常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到时观展。崔小静华西社区报记者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