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下管廊建设:三台“巨无霸”同时掘进 工业化预制拼装

2017-08-14 06:25:3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位于成洛大道的地下综合管廊模型。

  □本报记者 程文雯 文/图

  供水管、燃气管、通信管……城市的地下和空中,有许多管线。过去,这些城市的“生命线”往往由管线产权单位各自实施、管理,各自为营、建管混乱,“马路拉链”和“空中蜘蛛网”屡见不鲜。

  不过,在成都,这些问题正在逐渐解决。记者从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获悉,作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成都市目前正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的项目有32个,总里长约71.7公里,总投资约85亿元。

  这些工程进展如何?又是如何帮助城市实现管线科学管理的?8月8日,记者来到施工现场,探访成都地下管廊建设的十八般武艺。

  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综合管廊项目

  在位于成洛大道的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现场,8号井口外,记者看到一个1:1的模型,展示出这段地下管廊将来是什么样。

  据展示,整个圆形管廊外径9米,内径8.1米,内部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再划分出一大一小两个仓室,四个仓室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分别为“水电信舱”“高压电力舱”“燃气舱”和“输水舱”。入廊管线包括自来水、燃气、通信、电力、垃圾渗滤液管等。“四个仓室相互独立,即使某一仓室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到其他仓室。”中铁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生产经理郭长龙介绍。

  “这里是目前国内直径最大的盾构综合管廊项目。”城投集团驻现场代表陆江告诉记者。所用盾构机是一台外径9.33米,身长126米的“巨无霸”。施工中,只需要开挖井口位置的路面,将盾构机由井口放到地下后,就全机械化掘进。此外,沿线设置的21座综合井,还能实现出线、投料、通风、逃生等一系列功能,“以后城市中需要埋线、维修,可以直接从井口进出,不用再开挖路面。”

  为缩短工期,该工程由三台盾构机同时掘进,预计春节前就能完工。

  预制装配式建设

  日月大道综合管廊全长约7.3公里,其中标准段1.7公里采用工业化预制拼装方式:先将钢筋按设计要求加工成型,装入模具中,再倒入搅拌好的混凝土,干燥后,一个2米长4米高的管节就成型了,经过蒸汽养护后,就可以运送到施工现场安装。

  在成都市建工集团日月大道的综合管廊工程装配工厂里,集团项目工程技术部技术主管宗文彬告诉记者,这里是成都市首个在市政建设中使用预制装配生产的项目。

  据了解,目前管节的预制生产成本比传统的建设方式还要略高,那为何还要选择预制装备式施工?

  “传统隧道施工中,隧道开挖后,还需要工人在建筑工地现场搭起钢筋,搅拌、浇筑水泥,噪音和尘土污染都很大。”而在使用预制管廊,能大大降低污染。此外,工厂标准化生产出的管节,质量和精度也大大提高。“是一种更加‘绿色’的施工方式,建设周期将缩短约三分之一。”宗文彬说。

  32个在建项目试点多项技术

  根据有关规划,至2020年,成都将建设管廊约200公里;2025年建设约500公里,基本形成区域骨干地下综合管廊线网;全域成都将最终建成100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形成“双核、十四片”地下综合管廊系统。

  在织就这张网络的过程中,使用了不少先进技术:成洛大道地下管廊采用BIM设计,管廊智慧化;在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中试点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IT大道地下综合管廊下层舱室设置雨水排洪舱等等。

  不过,难题也不少。“例如在老城区采用盾构法施工时,由于既有道路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管线的临时迁改回迁工作量庞大,此外盾构井要求占用较大的地块,用地问题较难解决。”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一些建好的管廊,管线入廊后收费标准的市场协商工作也推进艰难。供需双方对于入廊价格的共识还未真正达成。“理论上只要是修建了地下综合管廊的道路,管线都将进入地下综合管廊,但目前还未实现。”该负责人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