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地下的城市"英雄":高温天戴40多斤装备下潜探管

2017-08-14 06:47:02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准备 即将下井的蛙人

下井 蛙人将进入城市地下的“暗黑世界”

出井 蛙人回到人间,表情有点懵。

繁华城市,光影交织。与这热闹喧嚣仅有一线之隔的,是埋藏在地下的城市动脉。那里也有交织穿梭的天地,疏导着都市的情绪,输送着城市的营养。

这个错综复杂的管道世界,也有突发事故,拥挤“塞车”的时候。就好像是人的身体,因为过度熬夜,酗酒和暴饮暴食,供血动脉发生堵塞。

有病症,就要求医问药。求的是“疏堵”的方,问的是“排水”的医。这个“医”里,有一小群身穿特殊盔甲,潜伏于地下水里的“蛙人”。他们委身于狭小的下水管道内,忍受着污秽和垃圾带来的不悦,甚至面临着硫化氢中毒,水压突升的危险。

也许并没有什么“悬壶济世”的伟愿,只是坚守于“心安理得”的平凡。那只容得下一人通过的管道里,是他们的一方天地。

下潜

高温天戴40多斤装备

8月3日,成都已入伏。树荫底下的蝉鸣加重了夏热氛围。

位于升仙湖北路和荆竹南路交界的人字口,几个身穿荧光绿背心的头盔工人,用雪糕桶和细链,围着下水道口,进行简单的交通警戒隔离。

井盖移到一边,井内绿得发黑的水体里,腐臭的微生物和细菌,重见光热后,似乎叫嚣得更加厉害。井口旁,成都排水的工人们,陆续抬来两三个收纳箱,分别取出发电机,氧气罐等,然后用一大卷的绳索进行串联。

一件人体形状的深蓝色潜水服也被工人们从箱中拖出,“有三十多斤,看着都重”,一工人嘀咕。而这件厚度达5mm、完全不透气的潜水服,是蛙人地下作业的标配。“还有这个‘五爪’,这一共加起来得有四十多斤。”“蛙人”杨杰举起身边足有他脑袋一个半大的面罩,上面潜水眼罩足足占了一半。

杨杰双脚先被“套”进潜水服,左右两边的工人再抬起袖子,为杨杰武装两臂。愈来愈高的地表温度,蛙人额头不断冒出汗珠。“来,戴上石腰带。”六块方正的石块串成了特别的“装饰”,系在了蛙人腰间。

这“含石量”足有三十斤的“腰带”自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为了给蛙人加码“压重”,方便沉入水中作业。待重量级蛙人挪步到井边坐下后,头部又被塞进了那顶潜水面罩。一旁的工人扣好面罩上的各种密封机关,变身完成。

蛙人的装备达40多斤

蛙人沉重的装备

探管

蛙人“命悬三线”

“听得见吗?”“听得见。”蛙人的回答通过插入面罩的白色通话线,从地面操控的小匣子里传出。

和通话线捆绑一起的,还有蓝色的“气管”,以及灰色的棉麻线。各司其职,蓝线接入供氧器和发动机,灰线则是连接地上地下的纽带。

“一般来讲,这些装备安排可以使蛙人潜入到水下15米。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因为水压的问题,就得要求更高。”不过,负责地面操控人员表示,地面和地下的配合更为关键。“水下的情况不可测,我们需要蛙人的指示来进行判断,也需要通过地面相关数据的显示,来作出应对。”例如一旦发现氧气瓶指示表停摆,就得立马停止作业,找回蛙人。

一切测试正常。蛙人脚踏着井壁上不足巴掌大的铁梯环,下井入水。600毫米直径的井内,也恰好只容一人通过。按住,松开,再按住,地面工作人员不停地操作着匣子里的声控按钮,与蛙人进行着实时对话。匣子里的声道口中,逐渐传出咕噜咕噜的水声。

“怎么样?有何情况?”“线再往下。”“听得到不?摸到没有。”“有,等一下。”也许就在不到十分钟的摸索里,蛙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浑浊里,用双手探出管道里的一二。

“基本上蛙人主要做摸底工作,是否淤积,多大程度,或者管道有无塌陷等。必要时进行简单的清掏。”成都市排水设施管理处城北管理所负责人介绍,如果下水管道内出现水位高,负压的情况,且不可能全堵上主管道内所有来水进行抽排的时候,就会安排蛙人下水摸排。“有时摸不清地下管道走向的时候,蛙人也会被派上用场,尤其在一些新建工地。”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