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擦亮招牌 仁寿芝麻糕卖到美国身价涨10倍

2017-08-18 05:45:55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李媛莉

东坡味道仁寿特产电商体验中心。

仁寿芝麻糕。

顾客正在体验中心扫描二维码。

“互联网+农业”的时代转型,把品牌推到农民跟前,曾用吆喝打开 销路的人们,尝到越来越多甜头。

为满足农民致富的需求和农产品上行的需要,仁寿县农产品品牌塑造和推广行动已经“亮剑”:贮备新生品牌力量,擦亮百年老字号,多渠道的品牌营销为全县知名品牌形象“镀金”……

全域推进的过程中,各方力量摩拳擦掌,卓有成效。张三芝麻糕端上全球餐桌,在美国、加拿大等国一些地方,每盒售价三十美元左右;京东线上“中国特产·仁寿馆”平均每天销售1200件以上农产品;本土电商平台卖出的枇杷,高出地头均价80%。

2017年8月13日,北京通州物资学院家属区,苏营琪忍着炎热跑出门,奔快递小哥而来。若在平时,她会让小哥先把包裹寄放,等太阳下山后自己再取回家。

然而,今天苏营琪等不及,快递里装的仁寿张三芝麻糕,是她心心念的家乡味道。尽管北京不少商超早几年已能买到正宗张三芝麻糕,但85后苏营琪觉得网购才“符合年龄气质”。

年代不同,消费方式有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味道的执念。走过百年有余,仁寿张三芝麻糕始终能抓获人心,并且不停歇地擦亮老字号名牌,让全国乃至全球人都能看见。

百年老店擦亮招牌

芝麻糕卖到美国价格涨10倍

“张三”本名张金辉,他把芝麻糕卖到网上时,这门家族手艺传到自己手上已经是第四代,“最早是我爸爸的爷爷开始做芝麻糕。”从祖辈那里学得技艺,在时代进步中革新观念,张金辉要把仁寿的芝麻糕卖到更远的地方。

上世纪90年代张三芝麻糕卖到成都之后,张金辉在2013年第一次带着产品走出四川。据仁寿县张三芝麻糕食品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小华回忆,仁寿县商务局领队,带着本地农副产品企业走遍全国,“我们把产品卖到东三省、广东、湖北、湖南等地。”不过没有“开门红”——3200多件产品最后只卖出1万多元,“亏得很多。”直到最近两年,北京等地才形成较为固定的销售市场。

相比之下,张三芝麻糕2012年开始涉足的电商销售,似乎走得更平稳。李小华告知,在县商务局的帮助下,公司逐步建立起网店、微店,甚至有了网络购物PC端、手机APP,“每年线上销售量占总量的1/4。”

有了电商助力,张三芝麻糕不仅走出四川,甚至走出了国门。据介绍,在美国、加拿大的某些地方,芝麻糕俨然成了“奢侈品”,售价在三十美元左右一盒,同比是国内的10倍左右。“仁寿产”芝麻糕的线上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深远,张金辉正在努力擦亮百年老字号招牌。

“丰富产品品种,改良包装。”他告诉记者,最初张三芝麻糕只有8个单品和包装,今年已经有80多个单品和包装,“线上销售、仁寿本地销售、景区景点销售、大型商超销售,包装设计都不同侧重。”举例来说,在成都销售的张三芝麻糕,包装上印刷武侯祠、都江堰等代表景点,而仁寿销售的产品,印刷的则是黑龙滩、魁星楼等县域景区景点。在网上销售的张三芝麻糕,包装则有怀旧版和年轻化的卡通形象版等等。

“农副产品要上行,思维必须改变。”仁寿县商务局局长杜健说,要让更多、更远的消费者感知“仁寿产”农副产品的实力,多渠道推广、多形式营销仁寿产品的品牌。

品牌抬高枇杷身价

同样货品线上价格高出80%

2017年5月,仁寿县迎来第三届网上枇杷节。走过17个年头后,本地的老牌采摘节把战场扩大到互联网,迈上“E路高歌致富之路”。第三届网上枇杷节开幕式当天,鲜果销售突破100万元,加工产品福仁缘枇杷原浆销售额突破260万元,后续带动线下枇杷生态园采摘、游园、农家体验等旅游消费参与人次达1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20万元。

“这就是品牌营销的线上渠道。”杜健说,利用“互联网+”平台,把仁寿枇杷、仁寿张三芝麻糕、仁寿青见、仁寿百年曹家梨等本土老字号品牌推向全国乃至全球,已初见成效。

时间回到2015年5月,仁寿与京东合作举办首届网上枇杷节,创造四川首例农产品集体打包直供电商平台模式,带动脆桃节、青见节、不知火节、血橙节等生鲜水果网上销售节,第一年的销售总额实现4900万元。另外,京东开通线上“中国特产·仁寿馆”后,据不完全统计,仁寿农副产品在京东的销量从当初未入驻时的每天100多件,到现在平均每天保持1500件以上。

除了与京东等大型电商签订电子商务进农村战略合作协议外,本地电商综合运营平台亦有“星火燎原”之势。以县级电商“赶场小站”为例,其便民服务站分布于村镇,直接服务种植户。仁寿县文宫镇石家村村民杜德云深有体会,今年枇杷丰收之际,他通过本村“赶场小站”卖出枇杷价格是18元/斤,同样品质的枇杷地头价是10元/斤,线上高出80%。

在品牌宣传推广上,仁寿县商务局每年都要组织一批特色农产品参加四川省、全国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展销会和博览会,大力推介和展示当地农产品。通过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宣传报道,提高县域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今年4月6日,四川卫视就对仁寿青见产业进行了题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仁寿:标准化生产让柑橘卖了好价钱”的报道。6月1日,央视一套以“大美中国。揽夏”为题报道了仁寿枇杷;6月9日,央视农业频道《每日农经》以题为“带‘五角星’的枇杷受青睐”专题报道了仁寿枇杷;6月19日央视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以“四川仁寿:一方枇杷八方财”为题报道了仁寿枇杷,引起了强烈反响。

免费政府培训课

女老板线上卖腌腊制品

两年挣800万

货车已经动身,代翠英还忍不住叮嘱:“等哈儿再回这里啊,不要到那边去了,记到……”直到货车消失在路口转弯处。

回到临街的商铺,她继续打包填单,盼着货车尽快回来送走当天的第二批货。8月11日这天,在东坡味道仁寿特产电商体验中心,代翠英的腌腊制品占据一隅,展柜里的挂钩多数空荡荡,只剩零星几块腌腊制品可供人了解她的业务。加工坊新备的腌腊制品已经全部售完,代翠英用展柜的救急。接近两货车的“仁寿产”腌腊制品,将通过快递到达全国网购消费者手上。

这是仁寿人代翠英的日常。2015年她创建腌腊制品品牌,并在线上销售自己加工的产品,2016年实现收益300多万,今年保守估计能实现500多万元。

得益于仁寿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红利,2015年从广州回乡的代翠英首战告捷,“如果不是找到这条路,在家里肯定待不下去。”她眉眼含笑回忆当初,“这还是参加县上的免费培训,学到的。”

代翠英嘴里的培训,是仁寿县电子商务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举办的电子商务产业培训、专合组织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等。这当中,以电子商务为载体,“立足仁寿、面向四川、辐射全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是培训重点,亦是本地“互联网+农业”的造血工程。

“要靠品牌。”代翠英有所领会,“先把牌子打响,同时把品质做好,就把客源留住了。”她告诉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经营一年多后,自家的品牌便有了大量固定客源,不再愁销路。

人挪活,变则通,从在广州开手机店,“挪”回家乡开网店,快速转变思路的代翠英成功分得仁寿县“互联网+农业”的一杯羹。在四川田夫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文云看来,这是教科书式的样本,邀请代翠英这样的商户进驻东坡味道仁寿特产电商体验中心,正是曾文云想走的品牌抱团发展之路,“线下集中展示仁寿本地产品,兼顾销售,线上整合推广仁寿产品品牌,并扩大销售。”

“下一步,我们将在全县区域性农产品包装物上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使用,强化品牌策略,推广和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标识‘中国仁寿’字样,统一整合全县特色产品,集中将本土特色品牌推向全国,扩大其品牌影响力。”杜健介绍说,县委县政府已经确定每年安排200万品牌推广专项资金,为农副产品企业或合作社包装、参展、宣传、开店提供政策性扶持等。潘建勇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 摄影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