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成都2020年实现全覆盖

2017-08-18 06:24:46来源:成都商报编辑:刘波

  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2017-2020年)。会议指出,2016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已达79.33岁。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从2010年的32.93%下降到了2015年的24.24%。

  建立科学合理的

  分级诊疗制度

  形成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就医格局

  100% 中医馆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力度。

  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工作,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5%的村卫生室配备针灸、火罐、刮痧板等中医诊疗设备,提供中医药服务

  50% 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

  到2017年将达50%以上

  到2020年实现全覆盖

  公立医院

  药占比30%

  力争到2017年,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按病种收费

  ≥100

  2017年底前,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开展中医单病种付费试点工作

  全科医生

  到2020年,全市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社区卫生服务站 将配备针灸火罐刮痧板

  规划提出,2017-2020年,成都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制度。将通过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医保支付、价格调控、便民惠民等措施,鼓励城乡居民与基层家庭医生、乡村医生、个体医生及相关医生团队签约。探索试行对签约服务实行按人头付费,签约服务费用由医保基金、签约居民付费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等渠道解决。

  2015年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35%;到2017年将达5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全覆盖。在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简阳新城等新城区组团布局一批医疗卫生机构,合理控制公立综合性医院数量和规模,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形成小病在基层医疗机构、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就医格局。引导三级公立医院收治疑难复杂和危急重症患者,逐步下转常见病、多发病和疾病稳定期、恢复期患者。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举办康复、护理和慢性病医疗机构。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建设力度,发挥“示范中医馆”的示范、带动作用,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基层“中医馆”提档升级工作,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5%的村卫生室配备针灸、火罐、刮痧板等中医诊疗设备,提供中医药服务。

  按病种收费

  年底前不少于100个病种

  规划明确,成都市将逐步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将进一步明确院长负责制,健全院长选拔任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和述责述廉制度,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公立医院主管部门对院长年度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确定院长薪酬水平,院长薪酬与医院工作人员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比例关系。合理确定公立医院薪酬水平,逐步提高和动态调整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

  未来成都将大力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到2017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在8%以下;到2020年,全市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稳定在合理水平。深化公立医院取消药品(不含中药饮片)加成改革。力争到2017年,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总体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

  规划提出,到2020年,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将覆盖所有医疗机构和医疗服务,普遍实施适应不同疾病、不同服务特点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2017年底前,实行按病种收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开展中医单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城乡居民医保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60元,同步提高个人缴费标准,扩大用药保障范围,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达到75%左右。

  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健全无负担能力患者急救医疗费用保障机制,稳步扩大救助对象。将低收入家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低收入救助对象,以及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纳入救助范围。

  医务人员薪酬

  不得与药品检查等挂钩

  对于成都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合理,儿科、产科、老年病科、精神科等专科医疗资源缺乏的问题,规划提出将创新卫生人才使用机制,推行公开招聘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实现人员分类管理,开展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电子证照试点工作。合理确定医疗卫生机构编外人员待遇,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薪酬不得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业务收入挂钩。

  将持续改善医疗机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和农村流动。科学制定医疗卫生人才培养规划,促进医学人才供需平衡。引导医学院校调整办学机构,加快培养儿科医生等急需紧缺人才。大力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到2020年,全市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

  将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举办二级以上妇儿医院、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到2017年,100%的医疗机构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50%以上的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居民健康卡建设与应用,实现区域就医“一卡通”。

  成都商报记者 胡敏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