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厉以宁成都演讲谈人才引进 政府要有诚意 让人才把家搬来

2017-08-19 05:27:3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记者:白兰

87岁的厉以宁在成都围绕创新创业等作精彩演讲。

谈人才

“要对落户、孩子上学和工资待遇三个方面给予照顾。要让人才把家搬来,扎扎实实生根于此。”

谈改革

“一个城市没有小微企业,没有摆摊子的也就没有人气,家家都有职业做,小微企业的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谈扶贫

“拿出新产品产量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增加,而新产品重在营销。草莓营销吸引旅游,相关产业就带动起来了。”

8月18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都分院在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正式落成投用,北大光华西南论坛同时在蓉启幕。当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缓步走上主讲台时,与会人员集体起立,向这位学界泰斗致以热烈掌声。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一直以来,厉以宁参与立法、推动股份制改革、扶贫、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论坛上,87岁的厉以宁围绕当前人才流动趋势、创新创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扶贫和市场化等问题,作了精彩的演讲。

关键词诚意

建言四川

要用优惠政策让人才生根

在全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过去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的模式已力不从心。为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产业档次,实现经济升级转型,“新一线”城市的人才争夺战已然打响。

“人才对于西南的开发很重要。”厉以宁认为,人才引进,有两个因素很关键。首先是优惠政策,代表着政府有诚意,欢迎人才前往。其次,则需要有更好的环境。“首先要有市场意识,靠市场吸引人来。”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落户、孩子上学和工资待遇三个方面给予照顾。

厉以宁直言,要让人才把家搬来,扎扎实实生根于此,才能够使技术的引进、人才的引进,发挥重要作用。

而四川在引进人才的措施中,早已是“诚意满满”。今年7月2日,在成都举行的“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就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方略——“蓉漂计划”,包括实行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凭毕业证落户制度;对国际顶尖人才团队来蓉创新创业给予最高1亿元综合资助;对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发放“蓉城人才绿卡”等。

关键词创新

政府牵线

打通企业家与发明家的关系

对于眼下最热的创新创业而言,厉以宁说,最重要的在于信息。“主要重在信息重组,而不在生产要素重组。有了信息的存储就可以在战略中占领主要地位。满地小黄车,就是年轻人带来的创新创业。”

对于创新和融资的关系,彼时主流观点是不融资就没办法创新。在厉以宁看来,重要的问题在创意,有创意才有创新,创新才有创业。“新创意的发明就需要有大量信息,这样才能知道新的创意有哪些,才能够有资金来。所以,资金找项目,远远重要于项目找资金。如果你真正是有了创意,资金自然就到位。”

此外,企业家与发明家的融合也尤为重要。厉以宁以成都为例,成都聚集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应将科研者、发明家与企业家联系更紧密。“眼下存在的问题在于,不是发明家不去帮助企业家,而是需要一个中间人,在企业家与发明家间扮演桥梁的作用。”厉以宁坦言,政府除了要改善投资环境,解决职称评定等发展问题外,还要打通企业家与发明家的关系。

关键词改革

民企转型

不能陷入家族成员“分家”之争

谈及改革,厉以宁曾坦言:“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的骄傲,就是我们参加了改革,这是我自己可以得到安慰的。”在他看来,中国一定要走改革的路,但是这条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经过这样那样的困难,回头一看,我们又上了一层台阶。”

此次论坛上,厉以宁再次谈到改革。对于推进已久的国企改革,他认为不能放松。“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务之急,就是推行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必须走混合所有制的道路,健全法人治理结构。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这样国有企业才有真正的前途。”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要转型。当前,中国的民营应急亟待加强。通过在江苏、浙江、福建、广州等地的调查,厉以宁发现,不少家族企业存在着两个账本,一个是企业的经济账,一个则是帮助家族成员的社会账。“时间长了,家族成员变懒惰了,不干活。”深感家族企业每过若干年就会泛起的“分家”之争,厉以宁深感,家族企业的制度也需要改革。

厉以宁认为,对于小微企业,也需要助力。“一个城市没有小微企业,没有摆摊子的也就没有人气,家家都有职业做,小微企业的经济才能发展起来。”

关键词扶贫

毕节范例

精准扶贫要和市场化结合

过去十多年里,扶贫也是厉以宁关注的问题之一。

2003年7月起,厉以宁担任毕节试验区第四届专家顾问组组长,后来又担任总顾问。作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毕节试验区旨在挑战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三大难题”。十多年来,厉以宁多次到毕节试验区考察、调研、讲学。

“精准扶贫是和市场化结合在一起的。”厉以宁说,初到毕节时,800万人口分布在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农民致富首先就是外派务工,“在政府还没强调出去打工先培训之前,这些务工的年轻人,不会技术,就只能是简单劳动力,粗工。”

那么,精准扶贫的效果如何显现呢?“拿出新产品产量才能提高,农民收入才能增加,而新产品重在营销。”在毕节黔西县,时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建议当地除了养鸡外,还要种草莓。“草莓需要营销,先把草莓运到贵阳等几个城市给人家尝尝,只尝不卖,要买就到黔西县自己摘,这样就吸引人来旅游,相关产业就带动起来了。”

目前,毕节试验区已探索出了人与资源、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相协调、和谐发展、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路子。厉以宁看来,毕节是贵州乃至中国西部类似地区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经验对其他贫困地区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白兰 杜江茜 实习生梁童童 摄影报道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