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至秋分,这34天"最凶险"?医生:没那么夸张,但高血压患者要注意

2017-08-23 05:28:5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顾强记者:段祯

近日,《明日出伏!迎来最凶险的34天!》的文章在网上刷屏,文中提到,从8月21日(出伏)开始到9月23日(秋分)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波动最频繁的时候,有人患中风、心梗甚至猝死。

真是如此?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丁寻实表示,虽然这一说法有些夸张,但受到季节、气温变化影响,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心脏病潜在基础的人群,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要特别引起重视。”

案例

73岁的老太急性心肌梗塞

却自己误认为是肠胃炎

告别酷热的“三伏天”,迎来了一个较为凉爽的“出伏日”。21日下午,73岁的陈婆婆(化名)和以往一样打着麻将,突然,感觉后背有点痛,接着出虚汗,“是有点不舒服,但应该没得啥子大碍。”当时的陈婆婆并没有太在意,接着打麻将;又过了一会儿,陈婆婆感觉恶心想吐,刚一起身一下子就跌倒了。“是不是吃东西吃遭了。”

到了晚上,陈婆婆的情况并不见好,在跌倒三次以后,在家人的陪伴下,陈婆婆来到金牛区人民医院就诊,接诊医生为其做了检查,并告知陈婆婆她并不是得了胃肠病,而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脏间歇性停搏,建议立刻转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救治。

陈婆婆被送往市三医院时,距离发病已过去了10多个小时,“心肌梗塞从发病到入院应在3小时左右。”心内科医生丁寻实介绍,陈婆婆入院时情况已经非常危险,甚至出现了休克症状。到昨日上午,陈婆婆的情况已有好转,但尚未完全脱离危险期。

说法

季节变化时节身体可能出现不适

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不能掉以轻心

丁医生表示,寒冷的冬季是心血管疾病高发,“但大家往往在高危的时间段非常重视,出现不适后立刻就医,反而是在当下气候变化时节,体感舒适度感觉还不错的时候出现了不舒服,还想到忍一忍,扛一扛,结果等到病情非常危重的时候才到医院。”

“心脏病在什么时候发作具有不确定性,如果要从天气的角度说,往往在气候变化的时节,身体会出现某些不适应,心脏也可能产生不适,继而出现心脏问题。”丁医生表示,某个诱因,有可能是气候变化、情绪激动等,一旦出现了急性的心血管事件,都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心脏病潜在基础的人群,老年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肥胖等疾病的中老年患者,要特别引起重视。”

“出伏”之后

还要注意这些:

1 多食“滋阴润燥”食物

夏秋交替,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饮食要吃得“润”一点。冬瓜、白萝卜、芹菜、洋葱具有稳定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香蕉、苹果中含有丰富的钾,可以对抗身体中的钠,起到降压效果。

2 调整作息早点入睡

出伏后,因为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会出现“秋乏”现象。专家介绍,晚上11点到凌晨2、3点,是人体的最佳睡眠时间,一般最好10点半准备入睡休息,特别是凌晨1点到3点一定要入睡,否则对身体会有较大的损伤。

3 关注天气保温避寒

夏秋交替时期,应注意关注天气变化,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长袖“薄衣”。这样温差对于身体的刺激要小很多,一定护好脖子、后背、脚部这些血管最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4 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提高人体自身的免疫力,抵御各种疾病的侵袭。运动不要过分剧烈,最好在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室外运动。宜选择运动量较小或适中的运动方式,如慢跑、游泳、太极拳等。

5 勤开窗保持空气新鲜

夏秋之际,一定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多开窗,让室内保持新鲜的空气。天府早报记者 段祯 实习生 张军 部分内容综合网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