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监察委员会正式揭牌
1月17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选举产生成都市首任监察委员会主任,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川红当选。随后召开的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任命了成都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相关人员均依法进行了宪法宣誓。
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推开后,成都市高度重视,始终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推进党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实践,认真贯彻落实各项要求,迅速吹响监察体制改革集结号。从制定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到完成监委组建,再到正式挂牌成立,以实际行动书写着忠诚与担当。
站在新起点,进入新阶段。1月23日,成都市监察委员会成立大会召开,并于同日正式揭牌,标志着成都市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进入全面履职阶段。
勇担责任与使命
把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
去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不到一个月,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省、全市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此时,距离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仅有2个月时间,时间紧、任务重、难题多,全市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该如何高效、高质量推进?“在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党的统一领导,明确市委负主责,市委书记站到改革第一线,当好‘施工队长’,并牢牢把握改革的政治性、系统性、严肃性、思想性和全面性特点,确保了党中央决策部署不走样、不跑偏。”成都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11月21日,成都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审议通过《成都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11月23日,省试点工作小组审批通过成都市实施方案;
成立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任组长的成都市深化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王川红任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
成立2个考察组,由市纪委副书记带队分赴杭州市和太原市,对机构和人员编制划转、改革相关保障工作、制度机制建设等情况进行深入探讨;
制定试点工作安排一览表,明确牵头工作组和具体责任人,倒排时间进度;
市纪委主要领导带队前往市检察院,深入细致开展转隶准备工作;
……
两个月来,“紧张”“忙碌”“压力”这些关键词深深地镌刻在所有亲历者的脑海里。改革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压力”更是“责任”,市委全面履行主体责任,各相关部门主动作为,紧密协作、密切配合,蹄疾步稳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变的是工作岗位
不变的是初心与责任
“告别检察蓝,转战新战场,开启新征程。离开了工作多年的部门,有些许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市纪委、市监委案件监督管理室副主任余纯江是原市检察院反渎局副局长,此次改革中,和他一起转隶到市纪委监委的人员一共有80名。
监察体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拆拼、人事划转,而是要真正实现纪检监察力量的有效整合。为保障转隶人员思想稳定,成都市纪委4位副书记带队到市检察院,对涉改部门人员进行全覆盖谈心谈话,促进人员融合和工作磨合,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分层分批对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和转隶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培养既懂纪又懂法,守纪律讲规矩的专业化干部队伍。
“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责任与初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相关工作要求,严守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牢记使命、忠诚履职,始终作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余纯江表示。
从“合”到“融”
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
新机构肩负新职责,也将迎接新挑战。成都市监察委员会的成立,是一个新的起点,意味着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
“改革后,成都市检察院的反贪、反渎、职务犯罪预防处、侦查指挥中心办公室等部门80名人员,转隶至市监察委员会,与市纪委合署办公。市纪委、监委机关共设立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信访室、党风政风监督室等25个内设机构,其中,纪检监察室14个,监督执纪机构占比达80%,反腐败力量更加集中。”成都市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深化监察体制改革,合编合心合力是关键。只有握指成拳、聚拢力量,才能在反腐败斗争中取得“1+1>2”的效果。为尽快促进监察体制改革“物理融合”产生“化学反应”,市纪委在人员融合上,把检察机关转隶人员与纪委干部混编,重点加强执纪监督、审查调查、案件管理和审理等部门人员力量。
“在人员转隶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交叉配置、混合编成和优势互补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虑,目的是充分发挥转隶人员业务特长和优势,以促进转隶人员与纪委人员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市纪委、市监委组织部部长邓仁全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干部思想、理念、感情、人员、工作的全面融合,推动合编合心合力,真正做到“进一家门、说一家话、干一家事、成一家人”。
本报记者 常斐 摄影 张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