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文博十年的海归硕士:博物馆工作不是“粉红色的幻想”

2018-03-11 05:21:58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肖飞舸

硕士毕业于法国尼斯大学文化管理专业、曾任职法国领事馆,大家谈到肖飞舸时,爱用“海归美女”来形容。的确,作为在法国学习文化管理的海归,肖飞舸有着优秀的留洋背景和工作履历。归国十年,她一门心思扑在文博事业上,不仅一手带出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团队,更是站上了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讲堂,给博士们讲太阳神鸟与古蜀文明。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开馆,肖飞舸成为该馆宣传营销部主任。不到两年时间,一个又一个的重磅级展览,用一件件文物向世界讲述了历史之音。“十年时间,我想要的东西,都是靠踏实工作、一点一滴的努力去实现。奋斗带带给我的内心是安定感,当我忙起来时,就会发现我在朝着理想慢慢前进。”

谈奋斗

撤展离别是一种钝痛

从张大千作品展、乾隆特展、丝路之魂大展、再到正在进行的阿富汗文物特展,成都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大展连连,精彩不断。精美绝伦的展品,回响着历史之音,让前来观展的市民流连忘返。展览成功的背后,肖飞舸所经历的,是一次次加班到深夜的疲倦。

“2017年,开年就有《丝路之魂·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这是一个重磅级的展览,开展期间,我脑子里始终有根弦紧绷着;靠近年中的时候又迎来‘5·18博物馆日’和‘6·11文化遗产日’;再到9月的《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暨<陈像·蜕变>摄影展》,我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之后又是《文明的回响:来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宝》开展……”

每一个大展,对于肖飞舸而言,都是一场硬仗。作为宣传营销部主任,她不仅需要接待各方媒体,更要保持多方面的沟通协调,“开展的当天,我至少会接到一两百个电话,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去年9月,由肖飞舸担任策展人的《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暨<陈像·蜕变>摄影展》(以下简称《现代之路》)在成都博物馆开展,“天价”莫奈、奇才毕加索、“野兽”马蒂斯以及苏拉热的画作一一亮相,搅动了成都的艺术秋池。“开展前的两个月,我天天加班到午夜12点。这是成都博物馆做的第一个现当代的展览,处在摸索和探索的阶段。而我带领的策展团队是一个新兴团队,仅有四五人,非常的艰辛。”

在《现代之路》展览的3个多月中,忙碌成为肖飞舸的常态,但也不乏成就感,“展览要结束时,很多朋友给我发来微信表达对它的不舍,但那时的体会不深。我忙着撤展,联系运输公司、保险公司和外方团队。撤展当晚,熬了个通宵,直到所有展品打包、装箱,送到大卡车上关上门、从小巷子往外开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朋友们所说的不舍和失落。”

面对空荡荡的展厅,离别的钝痛一点点袭上肖飞舸的心里,“这个展览就像我的孩子一样。”

谈幸福

观众认同是动力的来源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博物馆工作是高雅又悠然的,好似象牙塔中的艺术者。

《现代之路》展出时,勾起了成都艺术青年们的热情。那段时间,求职的简历纷至沓来,肖飞舸回绝了不少,“很多年轻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对博物馆都抱着‘粉红色的幻想’,觉得在这里工作好浪漫、好诗意哦!”行业浸淫十年的肖飞舸明白,光鲜的背后,是坚韧和执着。

“我问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个行业?这行真的很累、很辛苦,没有兴趣是坚持不下去的。首先,博物馆工作几乎没有不加班的时候;其二,收入也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美好。要想清楚了,再来找我。”对于这些孩子,肖飞舸是严厉而又包容的,她知道他们的幻想,但又得将此戳破,把现实呈现在他们面前。

于肖飞舸而言,除了对博物馆事业的热爱之外,更多的是观众走进展厅时震撼和欣喜的眼神。“这个工作,是靠价值认同为生的。”她自嘲。

关于“价值认同”,肖飞舸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故事,发生在《现代之路》开展期间。“当时举办了‘策展人面对观众’的讲座和现场讲解活动。我成为讲解员,带观众去展厅现场为他们讲解。”其实在开展前夕,肖飞舸都处于忐忑的状态,在她的印象中,西方现当代艺术,对中国的观众是很陌生的。但接下来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开完讲座,一位打扮朴素的大姐走过来跟我说:‘我觉得博物馆特别美,你也特别美,作品也特别美。我以前以为毕加索、莫奈离我无比遥远,我只是个普通工人,没想到有一天我可以站在这些画作面前。我很感谢你们,能够让我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

肖飞舸至今没有忘记那位大姐所说的话和激动的眼神。她切身体会到的是,博物馆带给人们关于美的享受、熏陶;她所看到的是,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渴求。所以,熬夜加班的疲倦、累积在心头的重压,都化作了辛酸后的甘霖,让肖飞舸感到无比满足。“我的幸福感是观众给的,他们对于博物馆的认可和在展览中收获的满足感,成为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见习记者李雨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