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草编织的香包 让她找回童年的端午味道

2018-06-19 06:47:19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罗仪梅正在编织蒲草香包。

精美的蒲编。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秦怡

柔韧的蒲草在罗仪梅手中轻巧地翻转,一条又一条,像变着戏法似的编织后,变成了粽子模样的香包,再放入村里土生土长的香花香草,如白芷、川芎、芩草、佩兰、薄荷……香包的馥郁瞬间入鼻,也让人感觉到了端午的味道。

作为蒲江县甘溪镇箭塔村蒲草编织技艺的传承人,罗仪梅几乎熟悉所有蒲编的技艺,而蒲编也承载着她儿时关于家乡的记忆。箭塔村坐落在临溪河畔,过去河两岸长满了蒲草,当地村民拿它编织蒲席、蒲垫、蒲扇等生活用品。不过这些祖祖辈辈用过的蒲具渐渐被现代工业品替代,蒲草也随之不见了踪影。

近年来,箭塔村恢复了蒲草种植,原本没落的蒲具也在罗仪梅的巧手编织下,以新型工艺品的形式呈现。小而美的端午节香包、精致又实用的茶席、栩栩如生的蜻蜓和挂件……这些新型蒲编,让箭塔村没落的蒲编又重新焕发出生机。

恢复种植

一代名将曹克明 曾在箭塔蒲草中躲过灾难

“蒲草韧如丝”,古人早在千年前就曾歌颂过蒲草顽强的生命力,这股韧劲如今在箭塔村以一种近乎逆袭的姿态重生。

罗仪梅记得,幼年时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蒲草。这种在村里随处可见的植物,因它良好的吸水性而成为草席的首选材料。“柔软耐用,而且又吸汗,是家家户户的夏季必备品。”不仅如此,老一辈的匠人还拿它编织蒲垫、蒲扇等生活用品。

罗仪梅也不说清从什么时候开始,蒲具渐渐淡出了她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现代工业制品。

“以前人们拿蒲草来做鞋垫、草席,这给人妈妈一样的感觉,传递着人际之间的温暖。”箭塔村第一书记伍茂源曾在《宋史》中读到,北宋名将曹克明家族曾遭遇过一次巨变,奶妈抱着尚在襁褓中的他逃出城外,隐匿在临溪河畔的蒲草和芦苇中,才得以幸存。“可以说,正是由于临溪河流域蒲草的庇护,才保全了一代名将。”伍茂源想在箭塔村延续这份温暖,更重要的是,想给村民以自信,让他们知道这片土地的历史。

恢复蒲草种植,说干就干。但蒲草种源哪里来?多方打听之后,箭塔村书记高永强得知在附近深山的湿地里,还零星分布着一些蒲草。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向着深山进发,他们要运回散落在各方的蒲草,在箭塔村保护并延续下去。

如今,在箭塔村蒲编工作室的玻璃房子前,去年十月种植的蒲草,快有一人多高。

蒲草编织

把质朴做出时尚感 收获亚洲嘉年华的邀请函

要赋予蒲草更旺盛的生命力,如果依旧拘泥于传统的蒲具编织,显然有些落伍了。

罗仪梅擅长手工,更早些的时候,她编织毛衣,信手拈来一些潮流的元素设计到毛衣中。这也让她养成了开脑洞的习惯,时不时想想怎么创新,她把这份习惯,也融入了蒲草编织的过程。于是,一条条蒲草在一群能工巧匠的手中开始了蜕变。

小巧轻盈的蜻蜓、观赏性更强的小盒子、图案精美的鞋垫……这些摆件错落有致地摆放在罗仪梅的案桌上,她很得意这些作品,“主要是寓意好。”拿起一枚蒲编蜻蜓,罗仪梅笑着说,这个有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物象,被她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蜻蜓捕捉虫子,坚持不懈嘛。”

伍茂源想让蒲编走得更远一点,他开始与罗仪梅商讨,怎样把蒲草的质朴做出时尚感。一点点的,罗仪梅探索起了蒲编更大的可能。

蒲江产茶,一套讲究的茶道离不开 一张雅致的茶席。箭塔村新村民殷梦冰萌生了一个想法:用蒲草做一张茶席。“蒲草吸水性很好,茶水不小心洒在上面,瞬间就干了。”很快,一张精美的茶席编织出来了。这张茶席,也让箭塔村收获了一封“2017亚洲嘉年华”的邀请函,惊艳亮相国际舞台。

中医调配

独特香味找回童年 创新赋予蒲编又一次生命

临近端午节,罗仪梅想给蒲编融入一点节日特色,她想到了童年母亲编织的香包。

在传统的端午节习俗中,佩戴香包无疑是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了。把朱砂、雄黄和香药研磨成粉,装进缝制的布包中,这些药材的杀菌作用让佩戴者整个夏天都能免于蚊虫的困扰。制作香包的端午节习俗,在蒲江古已有之,只不过,他们用的是临溪河畔的蒲草。

三两下巧手编织,罗仪梅手中的香包有了初步的形状,但还缺味道。村里的中医周先才隐隐记得,以往用的香包味道独特,那是箭塔村特有的味道。凭着模糊的记忆,周先才尝试调配草药,有白芷、川芎、芩草、佩兰,再加入薄荷,猛地吸一口,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似乎苏醒了。

放入周先才调配的香草药,罗仪梅关于儿时的记忆似乎又回来了。为了让香包更加精致,她又以彩色丝线缠绕,给香包穿上了靓丽的衣裳。

过了一个既富有新意,又传承民俗的端午节,罗仪梅有些感动。原本只是想用自己的双手做些编织,却在一点点的探索中,找回了童年的记忆。这个探索的过程,也赋予了蒲编又一次生命。

对于蒲编的未来,伍茂源也早有打算:“可以做裱花的画框,可以和漆器工艺结合,擦出火花。”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