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条路到一个村 创出双龙“共富经”

2023-11-24 16:45:2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佘悦

地处成德一体化大经济圈重要节点位置的成都市新都区斑竹园街道双龙村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村。为了破局产业单一、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的难题,近年来,双龙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修路聚民心、产业促振兴、增收惠民生,推动产业从传统农业向农旅融合发展转变,闯出乡村共富的“新路子”,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翻盘“逆袭”。


双龙田园

一条路

打通村民心结 让群众有依靠

要想富,先修路。一开始,因为交通不便,双龙村村民的收入相比附近村子较为薄弱。2014年,为了改善道路环境,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双龙村“两委”干部进组入户,在半年内先后召开40余场坝坝会,通过讲政策、比差距、话发展,获得了村民的支持和理解,共同定下整修路段。同时,双龙村党支部书记周友平还积极对上争取,走访多个部门,力争政策和资金支持。路面改造最终在2015年9月全面完成,一条条平整的道路纵横通达、连接内外,串起了村里的家家户户,极大方便了村民们的出行。


改造后的路面

开了这个好头,双龙村又搞起了房屋整治改造,“两委”干部带头率先用自家房子来打造院落“样板间”,填补沟渠、平整路面、加固房屋。崭新漂亮的房子,激起了大家对美好的生活向往。在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下,全村63个院落全部改造完成,村里的新模样美到了村民心坎上。

“坐在新院子里面喝茶摆龙门阵,硬是比城头那些楼房安逸得多哦!”村民李大爷不由得感叹道。

一块田

激发产业活力 让乡村有希望

乡村振兴,发展是硬道理。由于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主要的水田作物产品附加值较低,双龙村不得不开始思考如何进行产业转型。最初,村里想直接引入专业公司搞开发和运营,但因自身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限制,不少企业来了只是逛一圈就匆匆离开。于是,双龙村“两委”决定“带着村民自己搞发展”,在村党支部牵头下,双龙村175户参股,成立了众平合作社。

发展的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2018年,村里将目光瞄准了“稻田蛙”项目,但实际运营下来,项目收益并不如预期。面临困境,双龙村没有放弃,而是认真分析市场,重新梳理本村实际情况,开了村上第一家餐厅“春归”,“稻间看蛙,桌上吃蛙”一步直达的方式,成功扭转了亏损的颓势。在此过程中,双龙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发展路径——以稻田综合种养为基础,以田园景观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和服务业,打造包含农时、科普、拓展等内容的综合体验基地。


稻田蛙产品

一个村

聚成一个拳头 让发展有力量

为了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2019年,双龙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成立。随后,双龙田园2.0升级打造提上了日程,已经“小有名气”的双龙村顺利吸引了更多外来资金和项目。但和不少地方相比,对于第三方投资者,双龙村的规矩很多并且近乎“苛刻”:实施项目不能与总体风貌相悖、禁止跟风发展同质产业……

“这些看似严格的规矩,其实是为了保护村民、村集体、投资者三方的利益,避免土地流转中容易产生的架空村集体、变相改变土地性质、同质化恶性竞争等隐患。”周书记介绍说。

通过“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的联建联营,双龙田园开启了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模式,逐步做到了产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目前,双龙田园2.0已基本成型,包含水果采摘园区100亩、稻田综合种养区450亩、金鱼养殖区30亩、垂钓区20亩、水上乐园80亩,农耕文化体验、家风家训和餐饮住宿区5亩,形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景致。“春归”餐厅也成功搬迁升级,用以承载更大的客流。在餐厅原址上,新都区村集体经济总部正在落地建设,未来更多乡村振兴的故事将从在这里展开。


春归餐厅

几年发展下来,双龙村闲置资源“活”起来了,集体经济“壮”起来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全区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生动的现实。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新都区委社治委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