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榜样力量

2016-11-08 07:38:1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王域西 李淼

本报制图/朱濉

作为全国6个重点扶贫省份之一,四川“四大片区”88个贫困县面积超全省三分之二,380万贫困老乡大都处于深度贫困,是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攻坚克难,须集聚攻坚之力。

我国的“大扶贫”格局由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个重要部分组成。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不仅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经验,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

社会扶贫的优势,在于精准。与政府、行业扶贫相比,社会扶贫单元更小,力量更准,对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产业成长、促进就业和助农增收产生更为精准、更为直接的影响,辐射范围更广泛、影响效果更持久,这对激发贫困地区经济活力、促进贫困地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各界参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必将带来新的发展理念,促进群众思想观念的大转变,推动贫困地区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和封闭状态,开阔眼界,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近几年,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的热情正在被点燃:我省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每年都达50亿元以上,去年“10·17”扶贫日系列活动中,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达8.8亿余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40倍。

但是,与政府、行业扶贫比,社会扶贫的潜能仍未得到充分挖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等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扶贫投入比例仍然很小。

扶贫的巨大潜力在全社会、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层出不穷的成功经验也在全社会。在当前全省攻坚冲刺的态势下,如何凝心聚力,发动社会扶贫这个强大引擎?

榜样的力量不可忽视。

作为今年全省“扶贫日”系列特色亮点活动之一,“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和“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评选表彰活动正是一个激发力量的舞台,一个选点精准的杠杆。去年以来,我省连续开展两届“四川十大扶贫好人”评选表彰活动,今年又首次评选“四川十大扶贫爱心组织”,通过评选,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从而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热情,并把热情转化为行动。

为此,本期经济观察封面,推出“脱贫攻坚·榜样力量”特别报道,深度解读“扶贫好人”获奖者的背后故事。

□本报记者 王域西 李淼

资金投入

我省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每年都达50亿元以上

2015年扶贫日

全省开展活动上万场,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达8.8亿余元,比2014年增长了近40倍

2016年扶贫日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自愿捐赠活动;结合社会扶贫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医疗救助、教育扶贫、电商扶贫、扶贫脱贫艺术创作、民营企业助贫、提升扶贫公益品牌、爱心扶贫等专项特色扶贫活动

人物名片

易启武

长宁县古河镇兴河社区退休教师,60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困难群众、捐资修路赈灾、热心社区公益,对自己“抠门”却对他人无私,将毕生精力投入扶贫济困事业,先后被评为宜宾市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长宁人、宜宾市助人为乐好人、四川十大扶贫好人。

10月26日,长宁县古河镇兴河社区。

山区的老街坡坡坎坎,易启武家并不好找。但只要打听“易老师家咋走”,街上每个人都热心地当起向导。

一栋破旧昏暗的老楼里,敲开这位刚当选的“四川十大扶贫好人”的家门,简陋扑面而来——一台旧冰箱算最“高档”家当,24英寸的电视还是8年前的,半自动洗衣机坏后,她舍不得修,改用手洗,沙发边是父辈留下的旧木柜,墙角的小电饭锅是20元钱买的,锅里的午饭还剩一半,一会加点水再热下,就着邻居送来的半碗菜,将是这位76岁老人的晚饭。

“享受不来,把钱省下来,又能多帮几个人。”看着一脸吃惊的记者,易婆婆有点不好意思,赶忙解释。

扶贫济困60载 她的存折只剩79元

对自己

赶场一次只买1元钱青菜

记者采访前就得知,作为退休教师,易启武每月有3500元养老金,而她还有一个在江苏开厂做玩具生意的女儿。

“能看看您的存折吗?”记者向易婆婆提出冒昧请求。

本以为老人会婉拒,没想到她转身就从卧室取出农信社办的工资存折,她的所有收支都在上面。

这本2015年新换的存折上,最大一笔是今年4月7日补发的工资收入:16499.96元;最少一笔在最后一行,现金支出1700元,余额仅有79.04元,取款日期为2016年10月17日。那一天,正是全国“扶贫日”。

古河镇副镇长刘世怀还清晰记得那天,听说镇上要搞扶贫募捐活动,赶去宜宾市里办事的易启武专门委托社区党支部书记代捐3000元。一上午,易婆婆都觉得不踏实,下午提前赶回来,马不停蹄到信用社取出1700元,搭上兜里的300元,专门送到镇政府。镇上本来只准备了3000元捐款牌,没想到她又追加了2000元,不得不用大红纸临时写了个牌子。“79块4分存款加兜里150块现金,不到230块,这就是我全部家当!”易婆婆声音很洪亮,她精打细算过,自己赶场一次只买1元钱青菜,一星期才割一回肉吃,家里还有米面,能坚持到下月。

沙发旁,一堆崭新的解放鞋和雨衣引起记者好奇。“天冷了,马上还要下雨,明天我就给清洁工们送去。”易婆婆说,这8套鞋衣是在镇上买后,费了好大劲背上楼来的。

夏天给清洁工送冷饮草帽,冬天送鞋子雨衣,平时请他们镇上吃饭,过年还给慰问金……这一习惯,易婆婆坚持了20年。

12345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