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年,巴中农田水利改革试出了啥?

2016-12-13 08:48: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王成栋

试点

12月7日上午,巴中市水务局水权改革的市级联系站——恩阳区凤舞乡三岔村村委会热火朝天。村民们正拿着水利工程产权证、初始水权证“分红”——自家的山平塘、蓄水池流出的水成了商品。

今年初,巴州区、南江县、恩阳区被列为全国全省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县。探索的核心内容有两项,分别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农业用水权交易。

如今,巴中的改革进行得如何?近日,记者前往当地实地探访。

□本报记者 王成栋

确产权明责任4种模式管住4.6万处小农水

巴中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巴中累计完成5项农田水利改革事项。其中,被认为最具基础性作用的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

自11月中旬以来,巴州区水宁寺镇就没下过一次透雨。但村民刘秀章却并不忧心。他说,只要打开电闸,自家的蓄水池就能保证3亩油菜喝个够。刘秀章介绍,村民们手里都有一本《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证》,证件上面清楚地标明了各家各户对蓄水池、山平塘和水渠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对应的管护责任。

刘秀章回忆,2013年,村里就开始小农水确权颁证。但是,由于各个水利工程兴修年代不一、承担职责不同,产权与管护责任的争议很大。

几经调查,今年初,巴州区水务局明确,公共水渠产权归村集体,各受益户出资雇请专人管护;自建、共建水利工程,按出资比例明确所有权、使用权和对应的管护主体以及使用权变更时对应农户的收益权。

由此,此前引发争议的矛盾点不复存在,村民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初步统计,今年村里兴修水渠1.8公里,各类水利工程清淤后增加库容近1.2万立方米,全村从水利工程流转中获益8.6万元。

“刘秀章们”采用的确权及管护方式,在当地称之为农户自建自管自收益模式。但整个巴中,今年探索出的模式并不只有这一种。巴中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据自身情况不同,巴中各地还探索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联建代管共收益(数家农户出资,指定其中一户代管)、公建企管政府收益(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物业化管理)、包建包管包收益(由企业以招投标方式,承担项目的建设运行和管理)3种管护模式。目前,巴中市45998处小型水利工程采用了前述4种模式进行管护。

核定初始水权市场化交易亩均节水15%

刘秀章轻松的背后,隐藏着一个疑问:工程流转后,流转双方的用水权限该如何界定?

2014年初,赵令返回凤舞乡三岔村成立天香农业公司,他决定依托现有小型水利工程养殖水蛭。很快,他被一个问题难住:流转后的山平塘使用权归属自己,但里面的水被别人用了,能不能收费,该怎么收费?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水权交易试点方案浮出水面。凤舞乡的改革内容为:确权颁证明主体,量化资产定收益。具体而言,就是以工程产权明确管护责任,以使用权明确初始水权和收益。

在恩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用水权是使用权的衍生品,核心是初始水权。“大概的意思是,根据工程蓄水总量和农户(合作社)实际耕作面积、耕作耗水情况,制定出一个水量分配方案,分给你多少,你的初始水权就是多少。”恩阳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由于农户、合作社种养作物、牲畜、水产不一,节水工艺不均衡,因而导致拿到初始水权后,用水额度有所差异,“有的用得少,那他的初始水权,也就是对应的剩余用水额度就可以拿出去交易。”

交易的价格如何确定?恩阳区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在探索阶段,水价可采取农户商定模式,“没有统一的价格,因为有的交易距离远、输水成本高,有的距离近,价格就低一些。”

这样的交易,实实在在让赵令赚了一笔:今年他累计为附近农户输水近5000立方米,预计获得水费超过一万元。

由于用水额度受限,农户们也开始有了节水意识。村民赵均说,他已经不敢像过去那样给稻田漫灌,“超额了要花钱买水,划不着。”

改革近一年的时间里,今年仅大春作物,当地就实现节水15%以上。此外,凤舞乡累计吸引社会资金4300余万元,新建小型水库4座,整治病害山平塘15口。全乡新增蓄水能力260多万立方米,新增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