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采访路上的故事

2017-01-03 06:12:2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陈岩

收荒匠的转型

□本报记者 郭静雯

2016年,我认识了一个收荒匠。他叫兰光其,从26岁到66岁,收废品这件事他干了整整40年。26岁,他靠此补贴家用,每月能让一家人吃两次肉;46岁,他盖起了一座小洋楼;66岁,他计划退休,因为收废品的收入已大不如前。

与兰光其一样,在成都,有近10万人在收废品,徐长林(化名)就是其中一员,一度面临失业。“废品卖不起价,一个月赚几百块。好多收购站都关了,要卖都找不到地方收。”

去年初,一个名叫“废宝网”的再生资源回收O2O平台劝说他加入,谁家有废品,通过微信预约再上门去收,收到的废品转卖给注册平台的利废企业。由于省去了中间环节,徐长林的收入有提高,利废企业的成本也有下降。徐长林还有了一个体面的名字,叫“废宝回收员。”

2016年,大家都在忙转型,收废品都不例外。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