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实体经济 这些隐秘痛点如何破

2017-02-23 06:15:5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陈岩

2月19日,一批新下线的野马汽车在绵阳生产基地整装待发。预计到2020年,绵阳汽车产业园将形成整车产能40万辆。蒲滔 摄 (视觉四川)

痛点

本期咨文主题“振兴实体经济”,聚焦实体经济遭遇的“隐秘”成本、投融资难题等。

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都特别强调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尽管我省经济保持稳中有进,但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不容忽视。

联合课题组走访的企业和相关部门都反映,能明显感受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实体经济的高度重视,地方党委政府出台的很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企业的“获得感”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期望还是存在差距。联合课题组认为,这种差距的背后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隐秘痛点。

这些隐秘的痛点该如何被找出,进而加以破解?

对策

隐性成本高怎么办?

案例

2015年,川南某县引入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由几位企业家垫资承建。但该县财政能力不足,再加上行政区划变更,使得工程款一直拖欠,承建企业因此陷入困境。“长时间收不回投资,我们根本吃不消。”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从多方面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但企业依然感觉运营成本较高,因为还存在一些隐性成本。

工程款被拖欠 企业应积极诉讼

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副院长李建军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应建立严格债务管理机制,对于现存债务过高或缺乏偿付计划的地方政府,要严禁举新债,甚至应从向该地下拨的资金中扣除部分资金用于偿还企业,维护政府信誉。

四川致高律师事务所律师游添川建议企业采取行政诉讼的方式。目前法律环境对企业有利,政府被要求主动提供很多证据,诉讼方更容易举证。

对于背负债务的地方政府,李建军建议可应用PPP模式中的TOT模式,即“转让-运营-移交”模式。打个比方,TOT就像是已有一套房子,但欠着别人的钱,急需还,可把房子抵押给银行,把资产置换成钱还债,通过20年时间逐步还清。

“红顶中介”脱钩 中介费成本有望降低

与审批事项关联的中介费用也是隐性成本之一。李建军介绍,企业要获得某项资质,政府审批无需交费,但提交的材料包含多项论证,就需要通过多家中介机构,它们垄断性较强,收取费用高。

游添川认为,中介机构很大一部分是行业协会,与政府有行政委托关系,这些“红顶中介”别人无法竞争,故收费较高。

省减负办副主任、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曾吉明提醒,对于政府采购论证或认证的服务需要进行甄别,属于政府职能范畴可用该方法;不属于的,需要推动行业协会和行政机关脱钩。目前四川已确定62家行业协会商会开展第一批脱钩试点,切实减轻市场主体和企业负担。

四川的减负办网站 企业应派专人研究

一家来川投资的广东企业向联合课题组反映,广东的政府部门很少上门,但有涉及企业的新政策出台,却会主动打电话通知,企业获得感很强;在四川则少有这样的体验。

游添川认为,政府降成本的优惠政策,企业不知晓,该降未降的成本就是增加。政府需要主动服务,不能文件一发了之,需将实施效果纳入考核,包括信息抵达率、受惠企业占比等指标。

曾吉明表示,我省开设了省减负办网站,各类优惠政策统一公布,企业应有专人跟踪研究。“营改增”后,企业需要主动调整经营策略,加强财务管理,增加上游链条的抵扣,可使税费显著下降。

有钱找不到好项目怎么办?

案例

“我去年参加过一场项目路演,一个稍微靠谱的项目举牌的投资机构就有十多家,竞争很激烈。”一位成都的投资人感叹,近年来涌入投资圈的钱越来越多,但好项目却不多,常常出现资本疯狂追逐个别项目的情况,导致项目估值飙升。“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多数时候只能持币观望。”

理性判断市场 调低投资回报预期

西藏银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新建议,面对“资产荒”“项目荒”,投资机构要更耐心,如果投资标的价格不合理,没有必要硬上。应理性判断市场,调低投资回报预期。

海成投资合伙人刘余魏认为,套利的空间越来越小,未来投资机构拼的就是洞见,谁能率先发现趋势,谁就能占得先机。投资机构要做好行业性研究,对产业要看得深、对企业家要看得准。还应该为项目提供增值服务,如投资机构具备这种能力,帮助项目快速孵化发展,自身也可得到更多收益。

引入专业顾问机构 搭建沟通桥梁

“许多企业可能有好的产品或项目创意,但是不具备与投资者沟通的能力,从而错失融资机会。”刘余魏建议,企业或创业者在项目早期就应当引入专业的顾问机构充当项目与投资者之间的桥梁,包装、运作项目,企业或创业者专注于研发和推进。

吉林省四川商会会长刘上源认为,搭建沟通桥梁,商会可发挥资源整合作用。应充分调动全国各地川商协会积极性,将四川各地资源及项目信息及时发布给投资者,促进项目与资本的对接。

成立“软环境办”增强投资者信心

“‘项目荒’现象其实说明项目结构性调整不到位、创新不足、市场链条延长度不够。”刘上源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营造好投融资环境、增强投资者信心,用好的政策激活创业激情和创新思维。

经济体制改革杂志主编盛毅建议,除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外,政府还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新兴项目和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介,引导资本关注。

刘上源建议,可借鉴先进省、市的经验,由省委、省政府组织成立“软环境办”,纪检司法部门和主流媒体共同参与,邀请商、协会会员和企业代表做监督员,让投资者遇到问题有及时反映与督促解决的“快速通道”。同时对各地、市、州的招商引资目标与成果,政府与企业的关系,纳入各层级领导的政绩考核指标和晋级降职的重要依据,对损害投资软环境的进行追责。进一步提升树立诚信和法治政府的形象,改善投资软环境。

有项目找不到钱怎么办?

案例

“还是找不到钱!”四川欧美佳整体式复合层地板科技公司负责人欧小成不断叹气。几年前欧小成便拿到复合层地板技术专利,但投资机构不愿意投,没有抵押物也无法获得银行贷款,生产线建不起来,产品只停留在样品阶段。

市场不缺钱,但像欧小成这样被钱困住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者不少。

融资难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老话题,要认清问题的症结。”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桥云认为不能简单苛责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融资难,有自身风险偏高的原因,也有金融机构识别风险、控制风险能力和工具不足等原因。

蚂蚁金服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认为,欧美国家也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我们要做的,是尽力让金融机构识别并满足小微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并非所有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都能满足。”有效需求就是有发展前景、有风险控制能力的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是希望配置到这样的企业和项目的。

金融机构的风控手段该更新了

李振华认为金融机构需要识别企业的特点、经营状况、风险,并据此作出投融资决策。“需要建立一个包括信贷、工商、税务等等信息的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助力金融机构识别中小微企业的真实状况并判断风险。抵押贷款方式,往往不适用于小微企业。传统银行需要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重构贷款流程,新型金融机构用人脸识别、大数据技术进行审贷、风控,灵活发放贷款,就是很好的范例。”

张桥云认为,打破信息孤岛,应交给专业征信机构去做。中小微企业要梳理好自身的账务、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将自身的信息传递到资金方。

政府当平台搭建者而不是保姆

张桥云认为,政府应做好平台搭建等基础工作,而非当保姆,过多介入具体的融资项目。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如对小微企业贷款贴息、坏账补贴等。

在省金融工作局负责人欧阳泽华看来,政府应推动完善金融机构布局,让企业更容易接触到金融机构;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直接融资渠道。银企对接会、投融资对接会要继续办,具体投融资则是企业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之间的事情。

本栏撰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记者 陈岩王域西 李龙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