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银出水 战船何在 谁人识得破?

2017-03-21 06:31:34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江口沉银

远景

据介绍,本次考古发掘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项目。尽管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目前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长期发掘

此次发掘原计划今年4月30日就会完成发掘,不过,众多的出水文物超出了预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目前正在对该项目的发掘做五年计划,但不排除会发掘更长时间。

建博物馆

下一步,当地将本着集约节约、共享资源的原则,在张献忠沉银遗址附近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博物馆。

要拍电影?

最近,彭山文化部门特别忙,想找彭山方面合作拍摄江口沉银电影的公司已有大小数十家。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彭山区委宣传部了解到,2016年“江口沉银遗址”被确定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后,便有文化公司前来对接。2016年警方破获江口沉银案后,成都商报第一时间报道了警方破案过程、文物价值和盗掘幕后,吸引数十家文化公司前来了解、接洽,都想拍成电影。

“远古的战场,失落的宝藏,神秘的水下,没有什么比这些元素更能吸引观众眼球了。”彭山区委宣传部相关人员说,连电影《湄公河行动》的创作团队也有人来对接过。

本次考古发掘,不仅是四川首次开展的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也是中国考古界首次在内水区域开展围堰考古。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手段,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了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

据了解,由于发掘只能选择在枯水期开展,距离今年发掘工作结束还有约一个月。尽管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目前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接下来,遗址有多大?水下还有多少与张献忠相关的文物?这需要通过继续发掘来回答。此次发掘之前原计划今年4月30日就会完成发掘,不过,众多的出水文物超出了预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说,目前正在对该项目的发掘做五年计划,但不排除会发掘更长时间。成都商报记者 蒋麟 宦小淮

1

金银兵器都在 战船去哪儿了?

目前尚未发现有关战船的直接遗物,不过,撑船的竹篙头部倒是有所发现

江水汇流,咽喉地带。金银犹存,战船何在?在新闻发布会上,高大伦介绍,彭山区公布的遗址面积有100万平方米,由北向南呈带状分布,而发掘区域面积只有一万平方米,面积太小,目前还尚未发现有关战船的直接遗物,不过,撑船的竹篙头部倒是有所发现。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员、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领队周春水介绍,岷江水流湍急,水下文化层混乱,船上遗物散落堆积在水底鹅卵石中,掩埋在河床下,但大块的沉船部件却顺流而下,这也是少有发现的原因。他推测,当时张献忠的舰队应是想顺江而下逃到江西,从此处河道来判断,他的舰船不可能是大船,都是一些小船。

高大伦介绍,这一阶段的考古出土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已经确认这里就是江口古战场遗址,而这样的遗址在国内都是罕见的。

2

出水兵器 真是张献忠的吗?

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称,出水兵器是否是张献忠大战杨展时掉的还需进一步论证

“江底可能藏有当年掉落的兵器。”早在2015年12月25日,巴蜀文化专家、《张献忠传论》作者袁庭栋接受采访时就曾抛出这一观点。

在他眼里,彭山江口是川西地区最大渡口,也是历代水战主要战场,最后一次大规模水战,就是张献忠大战杨展。

2017年3月20日,得知确有兵器出水,袁庭栋表示,在意料之中,但是不是张献忠本人所用,是不是张献忠大战杨展时掉入彭山江口的,还需要专家进一步论证。

“这些文物虽然能证明张献忠和杨展在此作过战,但彭山江口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水战,也有可能是其他时候掉进去的,但肯定不是张献忠主动沉银处。”袁庭栋说,“这些出水文物没有和船有关的木材、船钉等,也说明对文物还需要更加严谨的鉴定。”

3

为何叫“江口沉银”,不叫“沉宝”?

根据出水文物及历史记载,叫“江口沉船”或“沉宝”可能更准确,尊重历史、民俗沿袭“江口沉银”一说。

“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沉银地点历来众说纷纭,史学界也长期存在争议。史载,张献忠1644年率部攻破成都,建立大西国。1646年,张献忠顺岷江南下转移财物,遭明将杨展伏击,战败船沉,大量财物沉于江底。

那么,为啥叫“江口沉银”、“张献忠沉银”,而不叫“江口沉宝”或“江口沉船”?

“这要从12年前首次发现装着银锭的青冈木说起。”彭山区文管所所长吴天文介绍,2005年4月20日,彭山进行跨江引水工程。在江口镇岷江河道内施工过程中,挖掘机在距地表2.5米处挖出一圆木并从中散落7枚银锭。出土银锭由木筒包裹,这和史料记载中张献忠“木槽夹银”的说法十分吻合,这便是最早“张献忠沉银”、“江口沉银”的由来。

2015年12月25日召开的“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上,来自国内考古、历史、文化界专家共同出具《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考古研讨会专家意见书》,基本确认彭山“江口沉银遗址”,为张献忠沉银中心区域之一。

虽然在会上部分专家提出,从彭山江口出水的文物,以及张献忠在此大战杨展的历史记录来看,叫“江口沉船”或“江口沉宝”可能更准确一些。但最终经过讨论,大家认为从尊重历史、民俗的角度出发,既然民间一直叫“张献忠沉银”、“江口沉银”,就沿袭这一传统说法。

往事之秘

一段青冈木

揭开“江口沉银”面纱

昨日,彭山城区一居民楼,52岁的彭山区原文化局副局长方明坐在家里,透过窗户可以看到江口沉银遗址处,考古人员正在紧张工作……2005年,彭山从岷江河道内发现一段圆木,并从中发现7枚银锭。方明发现,这段圆木是装银锭的青冈木,与史载张献忠“木槽夹银”说法吻合。同年,他和吴天文(现任彭山区文管所所长)联合撰文提出,江口为张献忠沉银处,让流传多年的“张献忠宝藏”正式以“江口沉银”名义出现在世人眼前。

昨日下午,得知“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第一阶段成果通报,已发掘出上万件文物,其中也有一段装有银锭的青冈木,这让如今在家养病的方明兴奋不已。

当年发现与张献忠有关银锭的细节,方明仍历历在目。2005年4月20日上午,江口镇岷江大桥,引水工程施工现场,挖掘机挖起一铲砂石正准备倾倒,工地负责人谭永贵回忆:“一个大木头落下,‘宝物’滚出,部分群众见状蜂拥而上……”随后,有群众报警,民警立刻赶往现场并封锁工地,此时“宝物”早已不翼而飞,只有一段木头被丢在乱石堆里。当时,方明看见这段木头异常兴奋,“民间传说张献忠沉银就是这样藏的。”他在捡木头碎片时,发现这些破木片刚好拼接出半只木筒,两个半筒扣合,恰好形成一个长118厘米、直径15厘米的圆柱形空间,这个空间就是用来装银锭的。

经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努力,流失的7枚银锭全部被收回,除1枚无铭文外,其余6枚都有铭文。7枚银锭合在一起刚好可以在木头中放下。当时的彭山县文管部门初步鉴定,这批银锭为明代官银,它为破解张献忠在此“千船沉银”找到了证据。

随后,“彭山江口镇挖出张献忠沉银”的消息传开,引起轰动。2005年11月18日,方明和吴天文联合撰文《江口镇岷江河道出土明代银锭与张献忠江口沉银考》,提出张献忠沉银就在彭山江口镇,这篇文章被各级文物期刊引用。张献忠江口沉银首次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这便是最早“张献忠沉银”、“江口沉银”的由来。方明介绍,相关部门曾联合武汉地质勘探所分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2009年对江口镇和银锭出土地进行过勘测,发现岷江河道内散布着大量金属物,“不过因受财力、人力和技术等因素所限,彭山当时不可能进行大规模挖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