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贫困户”是如何变为“农场主”的

2017-04-06 06:51:4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陈岩

四项基金为普惠扶贫政策打上补丁

□本报记者 陈岩

3月的川南,天气已经转暖,草在疯长。宜宾市兴文县五星镇大同村村民王宜祥一上午打了半人多高的一堆牛草,然后拍拍身上的土,披上一件暗红色的西装外套,让老婆去抓只鸡,让女儿去摘点菜,打算请邻居、亲戚们“吃一桌好的”。3头母猪马上要下崽了,按当地习俗,应该摆席请客,“一来保佑猪仔长得好,二来这几年大家帮忙多,得表达个感激的意思。”

两年前,“摆席请客”这种事情,是王宜祥想都不敢想的。年年入不敷出,“眼前一抹黑,每天就坐在院坝头发愁,连烟也抽不起。”

借力我省推行的四项扶贫基金,王宜祥成功实现从“贫困户”向“农场主”的转变。四项扶贫基金是我省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探索,目前已经推行至全省所有贫困村。

1 试点

普惠政策兑现后仍有漏洞

建基金打补丁织密政策网络

2012年对于王宜祥来说,是跌入谷底的一年。父母先后病逝,治病、办丧事,借了3万多元。4个孩子有两个考上了大学,一个上了高中,“学费可以靠助学贷款,但在城里上学,生活开销也增加了。”正在一筹莫展之时,房屋又垮塌了一面墙,必须重修。

回想起来,王宜祥自嘲般笑着说,“我当时苦得差点想不开。”

年收入不到2万元的王宜祥一家,当时背上9万多元债务。“一家6口这点收入勉强够吃,剩不下钱来还债。”

虽然王宜祥脱贫致富的意愿非常强,希望和村里其他人一样搞养殖业,但苦于缺资金,只有继续打零工和务农勉强维生。

四项扶贫基金恰恰是针对这一类贫困户设立的。

去年我省逐步设立教育扶贫救助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和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

教育和卫生两项救助基金在县级设立,涵盖全省有扶贫任务的160个县(市、区),每个基金规模大致为300万元左右,救助标准根据贫困家庭实际困难状况和基金支付能力酌情确定。以兴文县为例,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或中职、本专科来划分,以每人每年500-2000元不等的标准进行补助。

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也设在县级,县级财政出资、上级财政补贴,金融机构向贫困户发放的贷款发生违约时,基金参与分担违约部分。通过这种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向贫困户无抵押放贷。

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则设置在村级,基金规模为30万元左右。有的县根据自身财力加大配套力度,比如兴文县每个贫困村的基金规模就在50万至70万元。基金由村两委管理,向贫困户发放2万元以内的无息、无抵押借款,主要用于支持贫困户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村电商、农旅结合等产业业态,以持续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已有的普惠扶贫政策都兑现之后,一部分贫困家庭依然面临小孩上学、病人看病的问题,比如小孩虽能上学但是买不起生活用品、衣物,在学校没有尊严等;还有一些贫困户有积极性,愿意努力发展家庭产业,脱贫致富,但是就缺几千块、一万块的启动资金。”省财政厅厅长王一宏表示,四项扶贫基金就是根据贫困群众的这些急迫需求设立的,通过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建基金的方式,为普惠政策打补丁,把政策的网络织密。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