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化大潮中 川企为何拥有一个"小"时代

2017-06-13 06:36:1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熊筱伟

  属于川企的“小”时代

  川内的人工智能公司,大多规模小、投资少、专注细分领域

  也是在2013年,江岭登上了从北京开往成都的火车。那时他刚辞去百度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职位,一咬牙决心回家创业。之所以敢下决心,源于他在某电商企业看到的一幕:“双十一”期间,客服团队几十人竭力运转,“连上厕所都不敢,还是回答不完客户的问题”。事实上,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已能胜任客服工作。

  当年6月,成都小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江岭牵头的5人团队,累计耗资约1000万元开发出电商客服机器人。江岭说,目前机器人已为上千家电商客户提供服务,去年营收数百万元。

  今年初,江岭看到新闻,“老东家”百度宣布从互联网公司转为人工智能公司,两年半来研发投入约200亿元。江岭自嘲是“三小”企业——规模小、投资小、小领域。

  这也是四川人工智能产业的现状。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省内尚无从业人员300人或年营收1亿元以上的相关大型企业。国内人工智能领域4家独角兽企业(估值10亿美元以上)中无川企。记者走访的8家省内企业,研发团队均在100人以内,除参与国家863项目的成都准星云学外,均专注于具体场景应用,未涉足前沿底层技术研发。

  “大企业、大投资、大领域”是主流,为何四川的产业特征是“小”?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控制工程学院副院长蒋涛认为,四川缺乏BAT这样的互联网巨头或将人工智能作为主攻方向的巨头。另一方面,四川有适宜小企业生存的“创业土壤”。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电子科大、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高教院所均从事相关研究。张景中介绍,四川人工智能研发在逻辑推理等领域处于全国第一梯队。记者采访的8家企业,有5家创始人来自高校院所。

  蓝科表示,国外巨头提供免费开源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在这些“半成品”基础上,小企业可省时省力做应用,“开源系统相当于‘电’,我们做电锯、电灯泡。”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