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心求索 巅峰为高——世界级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施工实录

2017-06-14 09:43:44来源:四川日报编辑:何勇

去学水电站大坝。

去学水电站库区。

□朱隐 张力 曾艾林(图片由中国水利水电第七工程局提供)

6月1日,中国电建水电七局去学水电站项目部的廖果和同事们一起,来到驻地附近的甘孜州得荣县古学乡中心校,为孩子们送去书包、水彩笔等。这一幕在过去5年屡屡出现,今年却是最后一次,去学水电站已完成二期蓄水,项目接近尾声。

去学水电站装机容量24.6万千瓦,最大坝高164.2米,大坝为世界级的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积极参与行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重大工程,在行业科技创新中占得一席之地”,这是水电七局有限公司总经理申茂夏对七局建设者的要求,也让承建世界级工程的去学水电站项目团队感受到空前的压力。

坚定的开局:勇往直前挑重担

首次单独承建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项目经理赵然回忆起起步的艰难。位于硕曲河上的去学大坝处在深切割的高山峡谷地带,两岸地形陡峻,左岸高差达300米,总体岸坡坡度直逼90°,右岸上部耸立着高达300米的陡崖,是迄今为止我国所有碾压式沥青心墙工程中岸坡最陡的工程。

这样的工程要怎么干?面对高寒缺氧的气候环境、复杂的原始地貌,以及交通运输的不便,大家都有这样的疑问。

“进场就意味勇往直前。”这是首批进场的水电七局三分局局长何勇给出的答案。

没有路,七局人自行设计搭建贝雷桥;基础太软,七局人采用工字钢搭设基础。正是这种奋勇争先的精神,锻造出去学水电站项目团队直面挑战的优秀基因。

实力的呈现:技术领先树品牌

“去学”,就是去学习,学习多磨炼意志,学习积极面对,学习困境中的突破能力。对于这几年在去学水电站的时光,项目部“元老”黄华权有自己的解读。

去学水电站特殊的深V地形,被大家戏称为“世界级高坝,最小深基坑”。基坑底部面积最窄处仅200平方米。基坑面积虽小,四周溶洞林立,裂隙遍布,渗水量达到每小时2100立方米;基坑不停开挖下降的同时,还要保证施工安全,施工难度非常大。

为迎接挑战,项目部拿出了强排水方案,施行早、白、晚三班制度,建立应急预案。挖泵坑、理水沟、降泵台、移水泵、接管子、降水、布道路,形成开挖面,一层层下降,经历了无数次循环,最终提前完成基坑开挖和基座砼浇筑目标。

在去学水电站的峭壁天险中,山体滑坡、崩塌、滚石随时可能发生。为解决这一难题,技术骨干们成立课题组,探索高陡崖直立式坝肩刻槽的施工技术,最终确定以“开挖为主线,支护为重点,严格控制爆破,确保开挖质量”的施工原则。由于右岸边坡陡峭,无法进行设备材料运输及浆砌石、混凝土挡墙施工,项目部因地制宜,对自然边坡进行被动防护网防护施工,不仅节约了工期和成本,也降低了施工的安全风险,为后续大坝安全填筑创造了有利条件。

5年多时间,去学水电站项目团队除了优质履约,还在技术提升方面交出了漂亮答卷:两种实用新型专利,两个省级工法,编制形成《沥青混凝土心墙施工工法》《堆石坝填筑施工工法》,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承办大坝施工技术交流会,分享世界级高坝施工经验。

不变的承诺:优质履约创精品

昼夜温差大,施工环境恶劣,如何保证大坝填筑的施工质量?高海拔地区的沥青心墙的施工同样困难重重。

在堆石坝施工作业面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布置360°高清云台球形监控摄像头,为每一台碾压机装载GPS定位设备。项目部引入高大上的电子设备为工程质量保驾护航,将视频监控系统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让大坝施工变得很科技。

“只要将测量好的监控区域坐标输入系统,按照设计好的仓面属性生成相应分区的仓面,再通过网络接收安装在各台碾压机上的GPS设备发回的数据,各个不同仓面上的碾压机的操作情况以及碾压的仓面的合格率能够清晰和快速地反映在监控电脑界面上,振动碾的激振力和运行速度也能实时监控,一旦超速还能自动报警,大坝填筑碾压情况尽在‘掌控’中。”说起大坝碾压的高科技,负责监控的人员有些自豪。

“沥青混凝土心墙浇筑期间,试验技术人员每天都要随机检测沥青混合料出机口温度5次,出机口外观检测5次。原材料从生产到摊铺,要经过10余次的试验、对比和筛选。”承建世界级沥青混凝土大坝,去学水电站建设者对质量的要求很具体。

“达标投产、样板工地、创精品工程”,他们用高标准高要求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管控,顺利通过样板工地考核,达标投产得分率95%以上。

绿色的追求:环保施工筑屏障

离大坝蓄水、具备发电条件只剩不到14个月的时候,去学水电站项目部又遇到了麻烦——要完成132米高的沥青砼心墙和400多万方的大坝填筑,工期异常紧张,当所有设备人员到位后,生产填筑材料的沥青拌合站却因当地村民对其环保影响的担心无法正常运行。尽管项目部考虑环保因素将原拌合站地址进行了更合理的布局,但沥青混凝土生产系统的环保问题还是让当地村民心里没底。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项目部开创国内沥青混凝土拌合站施工之先河,采用轻钢骨架结构围护、防火复合板围挡墙面、彩钢瓦盖顶对沥青混凝土生产系统进行三面封闭式围护。再通过一级惯性除尘加二级布袋除尘器系统和楼体负压防尘设计,将粉尘吸附,最大限度降低粉尘污染。“看到了你们的诚意和措施,我们放心了。”项目部通过努力,最终赢得了村民的理解。

尽管在深山里筑坝,尽管是相对粗犷的水电施工,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追求环保最大化,这是七局建设者一直在遵循的标准。

执着的坚守:迎难而上铸丰碑

“去学水电站项目真的是多灾多难”,去学水电站项目办公室主任翟琦指着营地活动板房屋顶掀开的一角,“这是上次大风的杰作,还好当时没有人受伤。”

不仅如此,2013年5.1级、5.9级地震伴随着1300多次余震接踵而来,对外交通、主材供应中断、现场设施和设备受损严重,导流洞施工处于停滞状态。当年11月,还没等大家从地震的受损中缓过劲来,特大洪水又让项目部陷入“孤岛”,设施被冲毁、掩埋,施工现场全面断电、断路、手机信号中断,项目部20多天处于失联状态,截流工期滞后一个月。

2014年12月20日的那次基坑渗水成为项目部所有人永远的记忆。现场的突然停电,让位于基坑底部的设备和机械来不及撤离就被快速上涨的水淹没。面对深不见底的浑水,“旱鸭子”施工部副主任陈新宇没有多想,便带领同事和施工人员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一边摸索着将吊绳固定在设备上,一边抓紧时间组织排水。大家似乎已经忘却了漫过肩头的水,经过3个多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转移设备和机械。

这只是去学水电站项目团队经历的重重考验的一个缩影。如果说项目上的60、70后是团队中的定海神针,那么80、90后就是团队坚固的基石,技术骨干、部门负责人中80、90后占绝大多数。当项目部遭遇地震、洪水时,这些年轻人主动请缨,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是一起扛沙袋的兄弟姐妹,他们是一起清渣排险的战友。断路缺粮的关键时刻,他们并肩战斗,沿着河边小路徒步背米背菜。

面对天灾和险情,职工们没有退缩,项目部制定充分的应急预案,用科学的措施,合理的组织沉着应对,将灾难一次次击退。与此同时,七局建设者时刻不负企业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地方抢救灾活动,向灾区藏族同胞伸出援助之手,在困难中建立了真挚的情谊。

“正是‘服务工程建设,筑造美好生活’的企业使命,坚定了七局人引领中国水利水电行业奋进的担当精神。”在水电七局有限公司负责人看来,水电七局52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的奋斗史。从锦屏一级承建305米世界最高拱坝,到龙滩电站192米世界最高碾压混凝土大坝获国际工程里程碑奖,以及承建国内首个百万千瓦级EPC项目杨房沟水电站、中国第二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地下厂房、拥有世界最高土心墙堆石坝的双江口水电站等,这些世界级工程,永远留下七局人的壮心求索足迹。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