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切实增强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2017-06-22 06:27:1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陈新有

  核心提示

  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经济竞争力全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走出新常态下四川转型发展新路子;实现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为我省现代化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这为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经济强省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牵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全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的重要路径,是建设经济强省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我省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要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努力推动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再上新台阶,产业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融合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将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产业加快升级,要大力实施“万千百亿工程”,推动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新突破;大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新突破;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新突破;大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取得新突破。

  推动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

  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5万亿元

  2022年工业增加值比2012年翻一番

  2022年,营业收入规模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100户

  2022年,建成规模突破万亿元的产业集群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意义

  近年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全省“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目标任务,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着力在新兴产业培育上做“加法”,在节能减排上做“减法”,在创新驱动上做“乘法”,在淘汰落后产能上做“除法”,初步构建起具有四川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2016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569.8亿元。其中,七大优势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比重达82%左右;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17%、28.7%,较2012年分别提高3.9、5.8个百分点。

  同时也要看到,四川工业发展运行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区域工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凸显,地区、行业运行分化加大,对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城市整体竞争力、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支撑作用还亟待加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初级化低端化特征仍较明显,传统资源型和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占比近70%,劳动、资源密集型制造业比重高于经济发达省市10个百分点以上,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比重又低20个百分点左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较低,深化改革和整合发展的任务较重。三是核心竞争力仍较低,全省工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近5%,但“四川造”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整体占有率不足4%。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强度仅为0.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左右。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偏少,2016年仅有14户企业进入全国企业500强,占总数的2.8%;百亿企业仅61户,而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分别为149户、201户、140户、120户(2015年)。同时,工业发展后劲仍然不足,知名品牌数量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滞后,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应用普及程度还较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重要支撑,是建设先进制造强省的重要路径,是建设经济强省和提升区域经济实力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破解四川工业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顺应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制高点,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顺势而变,乘势而上,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积极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为此,要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更加注重发挥信息化的聚合、叠加、倍增效应,着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条、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产业层次迈向中高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省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方式正在加速转变,已进入经济规模质量同步提升、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多点多极发展整体跃升、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时期,总体上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要立足四川省情和发展阶段特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产业发展新实践,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融合发展、开放合作、绿色低碳的基本原则,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战略定力,锁定先进制造强省建设目标,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方向,大力推进工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增长动力、空间布局的转变突破,加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结构新动能新优势,着力实现四川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先进制造强省的根本转变,努力将四川建设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基地和先进制造基地,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和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而言,要努力推动实现工业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保持高于全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超过1.5万亿元,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2年工业增加值比2012年翻一番。努力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新驱动发展能力再上新台阶。推动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促进创新资源加速向企业聚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前列,攻克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形成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力争到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以上,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00家以上。产业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双七双五”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含汽车)产业产值规模突破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快发展,逐步成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得到加强。营业收入规模超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100户,建成若干主业突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规模突破万亿元的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数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支撑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立,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快速推进,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发展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进一步下降,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提高,均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产业加快升级,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要充分发挥四川的比较优势,厚植新的竞争优势,统筹把握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稳增长与调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内源发展和外源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定信心,再鼓干劲,坚决打赢工业发展保持“中高速”、结构迈向“中高端”这场硬仗,加快实现工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大力实施“万千百亿工程”,推动中高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围绕建设百亿企业、千亿产业、万亿集群,聚焦实施“万千百亿工程”,大力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建设一批万亿集群。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汽车制造、油气化工、钒钛钢铁及稀土、能源电力、饮料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新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物理信息系统在传统行业中的深度应用,在提升发展质效中扩大总量,把电子信息、食品饮料、装备制造打造成为主营业务收入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千亿产业。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加快布局高端制造业和制造业高端领域,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设备、石墨烯等产业发展,打造一批新兴的千亿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物流及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建成一批全国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地。做大做强一批百亿企业。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壮大全省经济的中坚力量,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和超百亿元的大型制造企业。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增长动力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企业培育工程,分行业、分领域推进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等全领域、多形式创新,加快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区域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转化中试基地,加快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联盟和“双创”服务平台等新型创新平台建设。着力完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实施产业协同创新行动,在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产学研联合,在重点行业实施技术路线图计划,推进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着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军民融合工程,重点围绕核技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军工领域,打造成德绵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集聚区,加快推进核技术、核动力、核电装备、航空整机、航空发动机、通用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培育一批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

  要大力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推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新突破。突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建设。推动成都、德阳、绵阳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与燃机、高效发电和核技术应用、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打造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支持重点工业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支持内江、自贡、宜宾、攀枝花、泸州、乐山等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改造提升白酒、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等产业,积极引进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装备、工程机械、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产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推动新兴增长培育区加快发展。支持遂宁、眉山、资阳、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雅安、凉山等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打造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同时,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规划引导甘孜、阿坝等川西北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推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创新发展。实施产业园区创新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到2020年,力争培育建设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园区7个以上,其中超过2000亿元的园区3个以上。

  要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增加有效供给实现新突破。工业是立国之本,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要从生产端入手,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5”方案,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一提一培一创”,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坚定不移去产能。严格控制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进一步推动产能过剩行业转产升级或兼并重组,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优势产能行业的技术、装备、标准“走出去”。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再造优势焕发青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提升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自主保障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改善消费品供给专项行动。支持企业在创意设计、提高科技含量和性能等方面下功夫,促进大众消费品创新和有效供给。培育和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推动“四川制造”加快走向“四川创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建设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和绿色企业。推进工业废渣、废水、废气等资源再利用。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建设西电外送大通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优先消纳清洁能源。

  要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新突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是当前新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大力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赋予新型工业化的时代新特征。推进智能制造。着力实施智能化改造行动计划,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重点加快智能生产与加工、智能传感与控制、智能检测与装配、智能物流与仓储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制造,在离散行业和流程行业加快生产装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大力发展网络化生产和个性化定制,提升产品和装备的模块化设计、柔性化制造、定制化服务能力。强化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加快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软硬件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融资租赁、网络营销、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维护支持服务、工程总承包、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和模式。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打造一批大数据产业集聚基地,建立大数据交易中心和专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创新与应用。深入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光网四川”“无线四川”建设,加快建设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云,提升工业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要大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高端切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取得新突破。抓好重大项目引进落地。落实与国家重点军工集团战略合作协议,深化与中央企业战略合作,推进重大项目布局建设。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川设立制造基地、区域总部、研发机构、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加强与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知名龙头企业对接合作,持续抓好重点产业配套招商。抓好创新合作。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力争新增一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推进石墨烯、页岩气、生物技术等高端成长型产业和先导性服务业开展国际高水平合作研究。支持企业走出去。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聚焦发电装备、油气钻采、节能环保、轨道交通、轻工纺织、食品饮料等重点领域,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重点企业“走出去”,推动实施一批海外项目,带动装备、建材等产品出口。

  (作者系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