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住进绿色“养老院”

2017-08-22 06:51:5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的绿色建筑,圈舍用的是地下水源热泵空调。

  基地墙上挂的铭牌。

  川西风格外表下凝聚的是香港专家的心血和创意

  8月18日中午,一场阵雨过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兽医院大楼外,没有一点水渍。

  “这里是四川第一批绿色建筑,所有的地砖都是透水的,就是现在‘海绵城市’用的建材。”敲了敲地砖,基地主任魏荣平打开了话匣子。眼前的楼房、道路和排水系统,均呈现典型的川西风格,凝聚着香港专家的心血和创意。

  2009年,都江堰基地在青城山脚下拔地而起。除了有香港的资金援助,基地设计和建设也有香港城市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全程参与,施工时,隔一两个月就来查看质量。

  “你看看墙壁就明白了,四川的传统是单墙,但这个是双层的。”在基地兽医院灰黑色的小楼下,魏荣平用手敲了敲,墙壁发出沉闷的回响。记者注意到墙壁的厚度足有60厘米,两层墙之间有约20厘米的空隙。这样的双层墙+夹缝,有利于保温,冬暖夏凉。

  全程参与都江堰基地修建的卧龙特区副主任夏旭辉把记者引到兽医院一楼,只见几根直径约20厘米的管子,一头连着中央空调,一头伸向地下。

  “这是地下水源热泵空调,基本不用电。”夏旭辉说,原理是利用地下水冬暖夏凉且温度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管网传输来调节建筑内部温度,“既节能又不污染地下水,室温调节又柔和。”仅地下水源热泵空调一项,一年就能节约支出上百万元。

  魏荣平介绍,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各项设施一直运行良好,“经历过‘4·20’芦山强烈地震、‘8·8’九寨沟地震和多次暴雨袭击,建筑物本身没有任何损害,也没发生过内涝,运行成本一直维持在低水平。”本版撰稿 本报记者 王成栋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郝飞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