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2017-09-03 06:40:0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编者按

8月30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校、省教育厅、省社科联、省社科院联合主办的“四川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研讨会”在成都召开。与会者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四川实际,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本报摘要刊登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下足“绣花”功夫 倾注“工匠”精神

□降初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脱贫攻坚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开创了我国扶贫工作的崭新境界,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扶贫系统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担责,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狠下“绣花”功夫,一针一线绣好我省脱贫攻坚这幅民生“大蜀绣”。

一是充分发挥“三大作用”,狠抓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发挥“总参谋”作用,协助领导抓落实。立足参之有道、谋之有方,坚持在全局中观势、在大局中谋事,周密设计推进措施、方法步骤;发挥“总指挥”作用,协调各方抓落实。着力把左右、内外的干劲调动起来、力量聚合起来,及时定任务、定责任、定时限、定标准,把每项工作承转出去、执行下去。发挥“总督察”作用,督导基层抓落实。加大督查之力,增强督查之智,督促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二是下细功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精准建档立卡“识真贫”。下实功夫解决“谁来扶”的问题,精准定责履职“真扶贫”。下深功夫解决“怎么扶”的问题,精准对症施策“扶真贫”。下严功夫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精准考评销号“真脱贫”。三是科学分析脱贫攻坚各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和存在矛盾,及早提出应对之策,争取工作上的主动作为,避免被动应付。坚持真考实评,防止弄虚作假、“数字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四是统筹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着力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示范带动;处理好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临界状态群众的关系,积极探索对临界状态群众的帮扶政策措施;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解决好贫困地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办好贫困群众最急需办的事,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坚持扶贫与扶智、扶贫志结合;处理好制度安排和压实责任的关系,保扶贫政策落实和目标实现;处理好继续攻坚和防止返贫的关系,对年度计划脱贫摘帽的扶贫对象,集中优势力量开展帮扶,确保完成脱贫摘帽任务。对已脱贫对象定期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做到脱贫不脱政策、不脱项目、不脱帮扶,通过精准扶贫整体提升“三农”工作水平。(作者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党组书记、局长)

 

主动服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朱世宏

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根本靠创新,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必须把教育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逻辑定位教育工作、部署教育工作。坚持用“四个全面”统领我省教育工作,坚持把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把服务社会作为树人育才的基本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我们一定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好教育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新一代国民的根本作用;要坚持创新驱动,发挥教育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民生为本,发挥教育惠民富民、奠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作用,切实提高教育的适应能力、服务能力、引领能力,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要主动肩负“全面深化改革”的教育担当。教育系统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坚决破除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加快破解人民群众急切期盼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深入践行“全面依法治国”的教育路径。法治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为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依法治省的战略部署,我们按照《四川省教育系统深入推进依法治教行动计划(2015—2020年)》,坚定不移地推进法治机关、法治学校、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逐步形成教育系统依法治理、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局面。加强法治教育宣传,创新法治人才培养,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要积极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教育作为。教育作为承载“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平台,其清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全面从严治党,营造教育领域良好政治生态,坚守一方净土。毫不松懈地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我们一定要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引领工作,凝心聚力把我省教育推向前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者系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攻坚、转型发展

□徐进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国企历来又是改革中的“重头戏”。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理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难点任务,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政策举措,打出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组合拳”,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四川省情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新路子,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省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回顾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主要做法可以用“四个六”来概括。第一,以“六化标准”为牵引,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分类管理常态化,推进产权结构多元化,促进治理结构规范化,加快国有资产证券化,推行选人用人市场化,实现激励约束科学化。第二,以“六个着力”为重点,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着力优化布局结构,着力加快重组整合,着力推动科技创新,着力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军民融合,着力扩大开放合作。第三,以“六个强化”为关键,坚决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强化职能转变,强化依法监管,强化内部监督,强化监事会监督,强化责任追究,强化信息化建设。第四,以“六个结合”为抓手,切实加强国企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与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着力发挥党组织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坚持强化党建工作与提升经营管理能力相结合,切实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完善体制机制与新发展基层党组织相结合,有效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坚持党建述职评议与考核激励约束相结合,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坚持党建改革创新和严查违纪违规问题相结合,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推进产业扶贫与维护党的良好形象相结合,坚决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尽管我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企业转型升级也面临许多挑战。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国资国企改革攻坚、转型发展,加快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作者系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的四川路径

□郑泰安

省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会作出《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成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四川落地落实的行动指南。而我省在长期探索依法治省实践的基础上,于2013年12月31日作出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以及《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四川省依法治省评价标准》《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等,基本形成了法治四川建设的实施性和创造性的制度体系。对“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这一主题有了进一步的法治保障基础,这是四川法治建设的里程碑,意义非常重大。

四川省于2014年10月出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川省依法治省指标体系》,通过指标形式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在全国尚属首次。指标体系与依法治省纲要相对应,对依法治省纲要的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社会治理、学法用法、监督问责和组织保障等8个方面进行60项指标的量化。而每一部分按照实际的属性及内在运转模式又包含不同的具体指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地方的指标体系,四川在制定该体系时,充分考虑本地实际,把民族事务和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并融入四川法治建设进程中,卓有成效,体现了法治的时代精神和实质。

法治建设要有效有序强力推进,在制度作保障、体系作支撑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载体作为抓手。我省法治建设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寻找到了“法律七进”这个着力点,并且制定了《推进“法律七进”工作方案》《“法律七进”三年行动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谁执法、谁普法”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等。突出了四川在法治建设,特别是在法治宣传教育上的特色和亮点。具体体现在解决了“进哪里”“进什么”“怎么进”“谁来进”和“进得去”五大问题和亮点。

通过全省上下同心、同行、同向的共同努力,全社会法治意识显著增强,法治水平显著提升,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已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崇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依法治省新格局已基本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已基本构建,治蜀兴川的法治根基更加扎实。具体体现在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各级党委把法治工作作为重点工作,党对各项法治事务工作的领导能力进一步提高。(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在生动实践中贡献党校力量

□李新

近年来,省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统揽,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四川进行了具体化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坚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定会在引领四川未来发展中持久释放出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的伟大力量。

省委党校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始终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始终坚持围绕省委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有序开展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为教育培训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省委要求,坚持战略定力和发展定力,推动科学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实现小康,这是当前全省的工作大局。党校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服务这一大局,充分发挥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三驾马车”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近年来,省委把全面创新改革上升到“一号工程”,动员全省上下一手抓方案制定,一手抓部署落实,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四川健康发展。党校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职责,助推全面深化改革。要在转变思想认识上用心推动,在提供理论支撑上用功研究,在解决热点难点上用力琢磨。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近年来,四川坚定不移贯彻中央依法治国重大决策部署,鲜明提出“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党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在法治建设进程中主动作为、有所作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坚定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目标导向,把净化政治生态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党校要成为展示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窗口,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党校姓党根本原则统领各项工作。(作者系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

□刘东

实践证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正确的路径选择,是推动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举,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定把创新驱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突出全面创新改革“一号工程”,激发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用好创新人才“第一资源”,为四川在新的起点上改革创新发展、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的宏伟蓝图提供不竭动力。

要深刻认识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的“第一动力”。创新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驱动发展实质上也是一个打造先发优势的战略。要深入准确把握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阶段性特征和重点方向。瞄准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目标,持续夯实科技创新发展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创新高地,引导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确保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和经济强省的目标。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加快构筑支撑高端引领的先发优势。紧紧抓住经济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加强战略前沿领域的前瞻部署,加快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专项,以技术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使我省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更强、竞争力更强、产品的附加值更高。围绕加快形成更具激励性的制度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转动。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必须突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扎实开展创新创造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推进科技军民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绵阳科技城、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断推动科技人员、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大学生、草根能人等“四路大军”进入创新创业主战场,为创新创造提供强大动力。(作者系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李后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勾绘出了发展之维、动力之维、法治之维、组织之维,并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坚实基础。从发展维度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阶段性目标和关键一步,也是前提和基础,其核心在“全面”,目标在“建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民生兜底、保障全覆盖、改革发展成果真正共享的小康社会,是能够体现全社会意愿要求、找寻到最大公约数的小康社会,是实现经济稳健增长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康社会……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重要战略节点的确立实现,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终实现。

全面深化改革是强大动力。从动力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必须全面把握改革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正确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社会治理的能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能力。

全面依法治国是制度保障。从法治维度看,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保障。从现实来看,全面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法治保障,是“破”和“立”的关系。“破”是为了破除束缚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是手段,其目的是“立”,即建立起运转良好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破”与“立”的有机统一,必将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举措。从组织维度看,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坚强组织保证。面对新时期“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自觉和自省,坚持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不留死角”、不设“法外之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建党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真正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团结带领人民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崭新业绩。(作者系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教授)

 

推进文化小康建设 提升全面小康成色

□杨颖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以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存在,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产业商品属性。一方面,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增强“两个巩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另一方面,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让文化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事业繁荣,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坚持人民中心的工作导向,正确处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满足中高端文化需求的关系。“天地之大,黎元为本。”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信息平台、综合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做实“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10里文化圈”,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不断满足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和支持生产更多的中高端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不断升级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的动力取向,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文化小康建设的关系。坚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注重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可以激发释放文化小康建设动力活力。一方面,政府要主导好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管办分离,创新运行机制,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小康建设。另一方面,市场要发展好经营性文化产业,注重依托科技创新,增强文化表现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兼收并蓄的基本指向,正确处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吸收借鉴国外有益文化的关系。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应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应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坚守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以开放的胸襟汲取各种文明养分,携手推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者系遂宁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