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人才? 听听诺奖得主怎么说

2017-09-13 05:09: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顾强

朱棣文

罗伯特·默顿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丹尼尔·科曼

■天府早报记者周琴

9月12日上午9时30分,第十六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简称“海科会”)暨天府论坛在成都开幕。

本届海科会以“万侨创新·汇智西部”为主题,为期6天,将举办19项44个分场活动及9场项目路演对接,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防灾减灾、智慧城市等领域。包括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3名海外院士、16名国内院士、4名境外知名大学校长以及33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海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会,共商携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

对于四川发展诺奖得主有话说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坦言,他非常看好整个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如果能够充分开发,将是造福千秋的事。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的拥有量、发展速度,以及每年新增的容量和新增的投资都居于世界前列,中国在推进清洁能源方面所作的努力有目共睹。“据我了解,四川在这方面有禀赋,寻求和四川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

谈及如何更好的留住人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默顿表示,不仅是四川,中国各地为吸引高新科技人才提供了诸如衣食住行的保障。但这些显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当海外高新人才回来后,他们更关注创造的成果如何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信赖机制。除此以外,政府还应致力于建立世界级的金融系统,解决产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同时为海外人才提供更为优化的生活环境。另外,我想强调一点,除了吸引海外高新科技人才,也不要忽视本地的高新科技人才,留住人才同样重要。”

诺奖得主精彩发言摘录

关键词:人才/

朱棣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教授

优秀的人要发掘比自己更优秀的人

我想在这里谈谈关于领导人的话题。学术、政治、商业都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推动,因此优秀的领导人同时也是慧眼识千里马的伯乐,优秀的人更要发掘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我担任美国能源部长期间,我做的最骄傲的工作也是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为人才创造好的环境,尽量去破除官僚体制,用理想凝聚人才,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工作,做出他们能做到的最大的贡献。我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想说明优秀的人更愿意雇佣比他还优秀的人,更愿意雇佣最愿意学习的人。

关键词:金融/

罗伯特·默顿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金融服务体系创新 “拿来主义”不可能进步

目前,随着中国GDP近年来的持续增长,四川的金融系统也迎来了绝佳的发展时期。金融服务体系也随着数据分析、计算机和电子通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放眼全球,金融服务体系在美国等发展较快的国家已经有了最佳实践和最好范例。但是一味模仿“最佳实践”,不去分析、不去创新,用简单粗糙的“拿来主义”解决问题,是不可能有进步的。因此,不管是数字技术也好,还是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也好,都是需要在“最佳实践”之上再设计、再创新,才能从技术上造福更多人民。推动持续性创新,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关键词:预防/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一级预防将减少癌症发病率

我从事癌症预防研究已经有55年了,从全球范围来,癌症发病率和癌症病死率都有所降低,但是有些地区也在增加。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开发方法,减少癌症发病率。一级预防将减少癌症发病率,例如肝癌、宫颈癌,都有相应的癌症疫苗,面对癌症,人类需要做很多工作,但是减少癌症发病率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环保/

丹尼尔·科曼 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论文主要作者之一

加大清洁能源的投资投入力度

清洁能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也是中美合作关系推动的方向。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上升4.5摄氏度,但我们正在通过努力使上升的温度不超过2摄氏度。全球变暖和清洁能源,不仅是中美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话题。我认为是时候做出改变了,这需要我们共同作出承诺:减少碳的排放。然而遗憾的事,过去几年这样的发展和进步非常少,这不仅需要做出承诺,还要有能力创新,加大清洁能源的投资投入力度。

■同步播报

诺贝尔奖得主参观考察菁蓉镇

早报讯(记者李玥林)9月12日下午,2017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系列活动之一,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罗伯茨、罗伯特·默顿、阿龙·切哈诺沃来到菁蓉镇参观考察,并在创客学堂发表了精彩演讲。

诺奖得主们参观了创客展览中心、在创客学堂进行演讲。理查德·罗伯茨,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他表示:“创业不一定非得要有宏大的想法,也许某个细节、某个细小的事物激发了你的灵感,而市场上又没有既有的产品,就可以将其作为创业的方向。”罗伯特·默顿,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默顿告诫创业者们:“只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甚至为之疯狂,才能坚持下去。”阿龙·切哈诺沃,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表示:“其实所谓成功的秘诀就是做自己感觉特别好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能把它做好。”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