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故事 见证他们的“四好”生活

2017-09-15 07:20:4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养成

  好习惯

  故事人物:门吉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求吉郎哇村贫困户

  治好结核病“邋遢之家”变样了

  □本报记者 寇敏芳

  “吃饭前要先干什么呢?”9月14日下午6点半,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乡求吉郎哇村,村民门吉的家中,作为爷爷的门吉开始向两个孙儿例行提问。

  两个小孙子一个4岁、一个5岁,争先恐后举起小手,异口同声地回答:“洗洗小手。”

  门吉一手领一个,祖孙三人走向屋里的洗手池。清凉的自来水从水龙头流出来,门吉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再给两个孩子洗。两个小孙子先后踩上小板凳,让爷爷帮他们洗手。

  热腾腾的面块在锅里翻滚着,香气弥散开来。一家8口人洗完手坐在一起,开始享用温馨的晚餐。

  洗手,对门吉一家人来说,像一个饭前的仪式。而在以前,他家却是村里有名的“邋遢之家”,8口人挤在50平方米左右的土坯房里,没有窗户,空气不流通,屋内物品杂乱不堪。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2004年,门吉的大儿子患上了肺结核,由于没有采取任何隔离和保护措施,门吉的大儿媳、小儿子和小孙子也先后患病。“每次都是治好了又发病,反反复复十多年了。”

  最后患病的小孙子,病情比较严重,门吉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2015年,阿坝州旅发委的让央当上了求吉郎哇村的第一书记,得知门吉家4口人先后得病,感觉一定是生活习惯出了问题。第一次家访,“一打开门就有一股味道冲出来”,凌乱的场面和异味令他印象深刻,“碗筷堆着不洗,这顿吃完下顿再用,而且都是乱用的。”

  门吉与让央的父亲年龄相仿,“看见他穿得破破烂烂的,挺难过。”扶贫先扶智,先从培养好的生活习惯开始。

  去年6月,门吉的小孙子出院,一家人的结核病全部康复了。出院的时候,让央特地到医院来接,到家还不忘叮嘱门吉,屋里要经常开门通风、饭前饭后要洗手、孩子的碗筷和大人分开……“如果你不这样做,别看他现在治好了,以后还要再生病。”让央尽量表现出严厉的样子。

  去年11月,门吉一家利用藏区新居项目的补贴,修了一幢两层楼的新房子,约70平方米,共有4个房间,门吉老两口一间,大儿子一家、小儿子、女儿各一间。新房通了水电,在让央的监督下,一家人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

  最近,让央发现了新动向,门吉偶尔会打扫院子,还学着把农具都堆到一个地方,“以前的‘邋遢大王’变样了!”

首页上一页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