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变现”扶贫资源 四川省打造国土资源扶贫三大模式

2017-09-19 06:47:4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重点

  日前,我省召开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针对各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着力在资金整合、深化改革、盘活资源等方面下功夫,推进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多集中在山区,资源禀赋难以转化成经济优势。”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贫困地区的土地面积广大,土地资源要变现,必须有一系列配套。

  近年来,我省国土政策、项目、用地不断向贫困地区倾斜,打通增减挂钩、矿产开发、土地整治和耕地占补平衡等政策的通道,创造条件为脱贫攻坚筹措资金,探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土地整治项目更多向贫困地区倾斜、矿山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国土资源扶贫形成三大模式。

  □本报记者 寇敏芳

  模式1

  增减挂钩扶贫

  指标异地流转,为贫困地区“开源”

  切片:今年3月,屏山县同宜宾临港开发区签订协议,连续4年每年流转100亩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每亩单价32.5万元,共计1.3亿元,将全部用于屏山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同样在3月,总投资70亿元的智能终端产业项目落户宜宾临港开发区,该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全部投产建成后,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7亿元。这100亩土地解决了用地紧张的问题,为项目提供了保障。

  这是我省今年首个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异地流转项目,也是增减挂钩异地流转的一个缩影。5月23日,成都市分别与广元、广安、达州、巴中、凉山等5个市州签约,成都共购买5市州的贫困地区节余指标1万亩,可为贫困地区筹措建设资金29.5亿元。至此,我省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协议资金总额已达50多亿元,流转量和筹资总额均居全国首位。

  增减挂钩是将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直接挂钩,若农村整理复垦建设用地增加了耕地,城镇可对应增加相应面积的建设用地。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让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

  2016年,成都市高新区以每亩29.5万元的价格使用了巴中市4500亩土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总金额达13亿元,巴中成为全国第一个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结余挂钩指标的地区。

  从2016年的探路,到2017年的全面铺开,增减挂钩扶贫模式越来越成熟。财政紧张的贫困地区,找到了一条“开源”的渠道,更多资金被投入到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建设中来。

  今年,国土资源部下达我省的增减挂钩指标达到12万亩,居全国第4位。我省争取将节余指标省域内流转的范围扩大到88个省级贫困县。同时明确发达地区购买贫困地区节余指标的任务,相应缩减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搭建节余指标流转信息平台,有效促进发达地区主动购买贫困地区节余指标。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