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四川丨四川藏区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 心想的事儿才能成

2017-10-17 11:24:53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编辑:邓强朱虹

  “过去‘缠’在自家土地上,忙得晕头转向,一年下来也收不了多少粮食。”四川省阿坝州九寨沟县罗依乡河坝村村民殷关秀说,自从村里有了合作社,她和丈夫便不用外出务工,在家门口就可以赚钱了。3年来,村合作社提供固定岗位40个,年均临时用工1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民共同走上了产业化经营道路。

  5年前,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亚丁村还是一个只有探险家、采矿者才会到达的偏僻山村。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修机场、建公路、打造天然湖泊,这里的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今年国庆黄金周,稻城亚丁景区共接待游客7.8065万人,实现门票收入903.279万元,同比增长33%,环比增长407%。如今,每天来往穿梭在318国道上的背包客、骑行者不计其数,越来越多的人把四川藏区视为说走就走的自驾天堂。

  作为全国第二大藏区,四川藏区主要包括阿坝州、甘孜州和凉山州木里县。过去的5年,这片土地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的变化。坚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突出就业扶贫,藏区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35.4万人下降到2016年底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9.3%下降到12.9%,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如今,随着自身“造血”功能明显增强,四川藏区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行。

  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莫丁村村民昂伍彭措溜索过河。(朱虹 摄)

  攻克险与难,架起“幸福路”

  “那时学校在河对岸,要去上学,需要爸爸把我绑在腰上,通过溜索,才能到河的对岸。”回忆起通过溜索过河的日子,26岁的邓珠说,“15岁时第一次自己‘溜索’,想起来都觉得吓人。”

  一根铁索横跨两岸,村民若想到对岸去,须以皮带系腰间,借倾斜之势滑至对岸,故被称为“溜索”。邓珠家地处川滇交界、金沙江沿岸的四川甘孜州得荣县莫丁村,受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等多种因素制约,“溜索”曾是当地群众重要的渡河方式。

  村民昂伍彭措告诉记者,“溜索改桥”项目旁边那根长150米的溜索,横跨在汹涌的金沙江水上已整整10年。没有溜索之前,村民去县城要走两三天,后来有了溜索方便了不少,大家早已对这样的出行方式习以为常。但出于安全考虑,孩子们读书大多还是选择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到乡上。

  以前,每年汛期是村民们出行最困难的时候。湍急的河水肆意咆哮,每过一次溜索几乎都是一次生命的冒险。“最危险的一次,我身上负重两百多斤。当时我把货物捆绑在腰上,滑到中间的时候江水已经把我的大腿淹没了,真的很害怕,费了好大劲儿才安全过江。”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昂伍彭措仍心有余悸。

  据悉,甘孜州共有46座“溜索改桥”工程,共计3838.2米,包括溜索改桥及桥梁引道、连接线建设。“溜索改桥”项目自2013年全面启动,如今,安全便捷、高质量的桥梁取代了溜索,不仅让当地土特产品走出了大山,更让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有了新希望。

  雀儿山,藏语叫“绒麦俄扎”,意为山鹰飞不过的山峰。这里海拔6000多米,山高路险,被称为“川藏第一险”。隧道开通前,盘山而上的国道317线雀儿山段是翻山的唯一通道。由川入藏,翻越雀儿山需要2个小时左右,一旦实施交通管制,川藏北线间的“生命线”将彻底中断。

  “我曾说过‘雀儿山隧道不打通,我就不下山’。现在隧道通车了,虽然我们五道班也即将解散,但并不遗憾。隧道通车将给老百姓带来极大便利,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好事,是值得高兴的事。”曾任雀儿山五道班的老班长陈德华与班组的工人们见证了雀儿山老路风霜雨打的历史。

  陈德华说:“以前因为气候恶劣,要通过国道317线雀儿山路段十分艰难。大雪封山更是家常便饭,大小车辆通常会堵上个通宵,驾乘人员也要受冻。由于道路艰险,我曾目睹过车祸的发生,十分痛心。20多年来我就盼隧道通车。”

  经过为期5年的建设,今年9月26日,世界海拔最高的特长公路隧道、国家重点工程雀儿山隧道正式通车。雀儿山隧道绕避了原公路3处共长达4.7公里的雪崩易发危险路段,6处共2220米泥石流路段,以及大量的冻土、滑坡,雪害、冰害等安全隐患严重路段,较原路节约里程近20公里,通行时间由2小时缩短为10分钟。川藏北线的天险瓶颈,终于被打通。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