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 连弧纹铜镜
过去的铜镜,在制造过程中,锡含量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脆裂,在修复铜镜中,借鉴了瓷器修复着色的方法,对铜镜进行做旧,还原铜镜应有的色彩。上图为修复前后对比图。
三星堆博物馆供图
西周饕餮纹铜罍
这件青铜罍口径17厘米,通高45厘米。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 在成都平原出西周的青铜器很少见。左图为修复前后对比图。
近日,三星堆博物馆承担的首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四川博物院青铜器修复”项目结项验收会召开。曾经残损、老化的174件青铜器以全新面貌亮相,顺利通过了来自省内外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的验收。这些青铜器修复都出自“青铜师”郭汉中等人之手。
成都商报记者 王明平
化腐朽为神奇
174件残损青铜器华丽亮相
验收会上,修复完毕的汉连弧纹铜镜、西周饕餮纹铜罍等174件青铜器一亮相,来自广东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就对修复后的青铜器给予了很高评价。
“174件青铜器来自全川各地,由省博物馆馆藏。”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工作人员郭汉中介绍,送到馆里时,不少青铜器残损严重,有的是上世纪50、60年代修复的,已经老化,如不少铜镜碎裂严重,西周饕餮纹铜罍严重残损。经过修复后,青铜器重新恢复了原貌。
据悉,本次共修复的珍贵青铜器174件,从接收文物到完成修复工作历时一年。修复项目中的一件文物精品西周饕餮纹铜罍将于10月25日在三星堆博物馆20周年馆庆上与陕西西周青铜器精品一同展出。“这件东西是西周的,在成都平原出西周的青铜器很少的。”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部长余健介绍,174件青铜器全部是三级文物,最有特色的就是这件在成都彭州出土的西周饕餮纹铜罍。
郭汉中介绍,之前该馆承担过德阳市不少可移动文物的修复,目前还在做省内几个博物馆可移动文物的修复。
从拼图开始
西周饕餮纹铜罍耗时9个月
“这些文物被送来时,很多都是残渣碎片。”余健介绍,174件青铜器“宝贝”被送到三星堆文物库房后,文管人员对其编号,逐一登记后,再依次进行修复。
174件青铜器,根据修复的难易程度,少则需要半月,多则需要9个月。
“修复采取的是传统工艺加现代技术结合的方法。”郭汉中说,还借鉴了3D扫描等科技手段。
西周饕餮纹铜罍修复的时间最长,达到了9个月。 这件青铜罍口径17厘米,通高45厘米。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饕餮纹青铜器常见纹饰,也称兽面纹,一般以动物的面目形象出现,具有虫、鱼、鸟、兽等动物的特征。
“盖子是我修复的,大概花了2周时间。”修复人员谢丽介绍,铜罍的铜盖纽部有残缺,盖面有两个孔,盖子口沿有三处缺口,经过去锈、塑形、做旧,耗时两周完成了铜盖的修复。
西周饕餮纹铜罍最后是“青铜师”郭汉中完成修复的,花的时间就很长了。
“这件青铜器饕餮纹残损三分之二,没有一组是完整的,难点就在这里。”郭汉中介绍,在接到青铜器时,首先就是对青铜器拍照存档,然后就是查阅资料对每件青铜器纹饰分析。“接下来才是修复的重要环节,通过雕塑手法还原残缺的部分的纹饰。”对残损部位根据修补原则进行补配,修复拼接,就像拼图一样,最后对补配部位的颜色作旧。
还原应有色彩
修复的铜镜有20多件
郭汉中介绍,部分器物在有根据的部位进行翻模,取得模具,还使用高分子材料不饱和聚酯树脂或者环氧树脂,添加一定的滑石粉或者石英粉作为填充材料,再根据金属器颜色加入相近的矿物颜料,达到基本恢复受损金属器原有形状的目的。
整个保护修复过程都要做好档案记录工作,最终游客看到的文物,基本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据介绍,整个修复中,修复的铜镜较多,有20多件,此外就是兵器戈。郭汉中说,过去的铜镜,在制造过程中,锡含量较高,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脆裂,在修复铜镜中,借鉴了瓷器修复着色的方法,对铜镜进行做旧,还原铜镜应有的色彩。
“因为修复的东西多了,也就轻车熟路了,也不算太有难度。”郭汉中说,每一件文物修复完成后,都觉得成就感,成就感高低取决于文物修复的难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