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木栈石板陆栈到高速高铁 三千年蜀道越走越宽

2017-11-27 06:19:28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制图 李开红

广陕高速嘉陵江特大桥

明月峡古栈道

西成高铁试验列车驶过嘉陵江特大桥

【开栏语】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横亘于长江黄河之间。

李白一曲《蜀道难》,让连接川陕两地,跨越秦岭的蜀道,早已难得天下闻名。

“真的比登天还难啊!光听到都愁老了许多。”李白说: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用今天的话来讲,愁得连颜值都下降了。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过秦岭的方式不仅上了青天,也下了土地。从蜀道到川陕路、宝成铁路,再到高速公路,随着高铁的到来,成都和西安两城的距离感从一南一北变成了友好邻居,两大历史文化古城相遇,必将重新激发出人文、经济、创新的活力。

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穿越整整三千年。

成都商报今日起推出“穿越千年蜀道”特别策划,我们探访古蜀道、寻找川陕公路足迹、采访宝成铁路建设者……写在西成高铁即将开通之际,一方面敬畏天堑,一方面赞颂通途。

“细流不择能成海,撮土虽微可助山”,正如一块蜀道石碑所刻,这条由成都通往长安的道路,经过历朝历代变迁,越走越宽,从战国木栈到石板陆栈,从木牛流马到华盖马车,从荒郊野岭到驿铺栈阁……

11月17日~25日,在成都举行的“蜀道石刻题记展”中,那些有关开山造路的碑记,重回人们视线。

蜀道之险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前后延续3000多年,这条翻越秦岭和大巴山,连通陕西关中平原、汉中平原的川陕古道,穿过了《史记》中所称的“天下之大阻”。从2005年开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展了对蜀道的考察,那些掩盖在杂草之中的古道旧迹被渐渐清理出来。

蜀道一般有“北四南三”或“北四南四”的说法,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姚军告诉记者,依据地理位置不同,以汉中为界,可以分为南段和北段。北段以西安、宝鸡等城市为起点,翻越秦岭到达汉中地区;南段从汉中开始,向南翻越大巴山,最终到达成都。

一种说法是北段自西向东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段主要有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不同的道路开凿时间不同,功能也不一样。”姚军介绍,阴平道主要以军事用途成名,米仓道是一条官民两用的商贸大道,荔枝道开凿于唐代天宝年间,为运送新鲜荔枝而开辟的专用通道。金牛道则开凿于战国时期,算是众多蜀道之中开凿时间最早,栈道、关隘最多,遗迹最为丰富的一条,古代官员任命都是从这条路入蜀。嘉陵江东岸的明月峡古栈道,仍能看到战国时期留下的遗迹,400多眼栈孔,分布在绝壁之上。

“巴蜀人自古就向往盆地外面的世界,无奈‘西当太白有鸟道’。”四川省社科院研究院谭继和解释说,唐宋以前,蜀道多以栈道为主,行走悬崖峭壁之上,都是一些“左肩道”,“挑夫没法换肩,更不可能转身。”他表示,这才有了李白的《蜀道难》,而在这之前,也有很多记载蜀道艰险的文章。

蜀道之变

从“火焚水激”到铺设石板道

蜀道的线路并非一成不变。在考古调查中,姚军就发现,早期的蜀道修建受到技术制约,主要沿着山间河谷修建。但在明月峡这一段,原本沿江的栈道在宋元之后就改走山路了。“先前木头搭建的栈道,容易被水淹没、腐蚀,建造成本也比较高。”姚军分析,明月峡以北段落至宋末改由七盘关入蜀后,更多开始采用陆栈,以石板道为主,从蜀道碑刻也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很多工程都采用了这种方式。

“以石铺路,幅席丈余”,利用山体裸露山石修凿,以减小土石运输,节省人力物力,在弯急坡陡处还设置拦马墙等交通安全设施。谭继和认为,建造方式的变化,得益于铁器等生产工具的革新。

从早期修建开始,蜀道铺设栈道、修凿穿山石道等工程技术手段均为史载之首创,代表了当时此类技术的最高水平。“火焚水(醋)激”等方法,对顽石“赤炭以烘之,严醋以沃之,溃为埃煤,一帚可扫”,这些方法最终弥补了逢山开路过程中硬件上的不足。

蜀道之易

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从无路到有路,从小路到驿路。谭继和从史书中寻找着蜀道变化的证据,“到了唐代中晚期,就已经有蜀道易的提法了。”谭继和说,在《新唐书·韦皋传》中,就记录杜畅创作了一首《蜀道易》赞美当时的剑南节度使韦皋,里面提到“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虽然这首诗有阿谀奉承的意思,但汉唐之后的蜀道与战国秦朝相比,已经大有改观。在考古调查中,一些关门、驿站的遗址成了当时蜀道道路设施完备的一大证据。金牛道广元段是金牛道最为重要的段落,200多公里的道路穿越了六个市县行政区,在这条道路上,散落着拦马墙、拴马桩、石质桌椅、石磨石碾等遗迹,虽然都是明清时期的文化遗存,但它们仍旧保留了原有驿站、铺站为主要节点的驿路格局。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道路两边,满是种植于汉、唐、宋、明的古树名木,剑门关、昭化古城、剑阁古城、皇泽寺、千佛崖、觉苑寺这些重要建筑也沿线修建。

蜀道的交通工具也从步行到骑马,演变到后来的马车、牛车。“王勃当年到四川旅游就是坐了牛车。”谭继和说,三国时期,诸葛亮行军打仗还要依靠木牛流马,但到了唐代,蜀道上亭阁随处可见,已经有了供游人“停车”的地方了。

姚军也在历次考古调查中发现,蜀道上的道路设施主要有方便过往行人休憩、住宿等设施,比如配合铺驿、城镇、关隘,剑门蜀道在适当路段及位置设置小型设施,方便过往路人。在一些“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还设置了一些防范措施,比如湿滑路面上剔凿防滑槽,地形坡度较大的路段采用台阶形式,阶条端头设陡板石。到了明清时期,道路继续优化,选线尽可能平缓,一些宽阔的路面达到3米左右,驿路沟通了秦蜀两地,在经济、政治、商贸、军事、文化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蜀道之奇

一条文学与艺术之路

“世上古道千千万,四川蜀道最耐看。”在蜀道石刻题记展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认为,蜀道是最值得去走一走的道路,很多人熟悉李白的《蜀道难》,却很少知道郭沫若的《蜀道奇》,在这条道路上,雄奇秀逸、万山磅礴的自然风光,也让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墨宝。

早在初唐时期,王勃就骑着牛车,通过金牛道到蜀地来旅游,并写下了《入蜀记行》30多首,虽然只有序流传了下来,但他在里面写下了“宇宙之绝观、天公之奇作”,这也算是对蜀道自然风光的高度评价。

蜀道之中,金牛道沿线穿山越岭,以其道路艰险、山水景色秀美奇峻闻名于世,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历代多有文人学者经金牛古道入蜀,对古蜀道沿线美景吟诗抒怀,剑门关、天雄关、朝天关、利州古渡、 翠云廊等都曾是诗词歌赋中吟咏的对象。李白、杜甫、柳宗元、陆游、周敦颐、李商隐、温庭筠、王勃、卢雍等诗人寄情山水、借景抒怀,诞生了众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篇章,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姚军认为,蜀道景观奇险壮美,通过这样一条道路体现了人类克服自然艰难险阻的精神,在历史上还出现了“文人皆入蜀”的文化现象,这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蜀道之兴

成都、长安贸易往来不断

四川自古便是沃野千里,物产丰饶之地,早在秦汉时期,就拥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史记·货殖列传》则将关陇与巴蜀视为统一的大关中经济区,这一经济区以巴蜀、陇右、秦川三地为核心,其中巴蜀与秦川最为富饶,加之四川地理位置南通滇黔,是与印度、缅甸等南亚大陆国家沟通交流的必经之所,四川还是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区域。

先秦时期,蜀地“四塞”让物资运输成为一个难题,幸有蜀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战国之后,蜀道的出现加强秦蜀之间联系,保障物资运输的通畅,同时也使中原与西南地区的沟通成为现实。

“蜀麻吴盐自古通。”谭继和告诉记者,在《史记》中更有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谷,从成都到长安的贸易活动一直没有断过,蜀地的漆器、蜀锦、金银器、邛竹杖等特产,传到了长安,并且通过长安最终走上了北丝绸之路,这也是为什么能够在蒙古和朝鲜发现一些来自蜀地的金银器。“当然,西北的马匹、棉花、胡椒、洋芋、胡萝卜也通过蜀道传到了四川。”谭继和说,蜀道打破了秦岭之阻,在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建立起了一条贸易之路,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在金牛道的考古调查也不难看出,四川与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的贸易最为频繁,姚军告诉记者,史书也有记载,当时“蜀商多重秦”,“陕西诸州客旅,无问老少,往来道路,交错如织”,提负盐货,入川买茶,川陕贸易占了当时蜀地贸易的很大份额。姚军表示,一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这条石板驿路终于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1937年在原有蜀道的基础上修建了川陕公路,原有的蜀道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前期的调查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已经明确蜀道沿线包括了古遗址(包括道路遗址本体)、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各类遗存共计360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

如今研究这条蜀道,能够进一步认识数千年来秦蜀之间(以及其他受该道路影响的各区域间)在经济、科技、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发展,了解蜀道在长安和南方丝绸之路之间发生的重要作用。

成都商报记者 宦小淮 摄影记者 张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