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味《茶馆》成都开张 观众点赞“巴适得板”

2017-12-20 07:16:1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余如波

《茶馆》剧照。四川人艺供图

□本报记者 余如波

“好茶一碗,巴适得板。”12月19日晚,四川锦城艺术宫座无虚席,原汁原味的四川方言不断在剧场响起。

在京连演4场、收获不俗口碑之后,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排的川话版话剧《茶馆》回到“娘家”,首度呈现在家乡观众面前。浓郁的四川表达、新颖现代的呈现方式,带领成都观众走进独特的川话版“茶馆”。

新闻背景

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茶馆》剧本发表60周年。四川人艺借此发起“致敬经典”创作计划,并选择《茶馆》作为启动剧目,邀请北京人艺著名川籍导演李六乙执导。今年11月30日,川话版话剧《茶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

大碗茶变盖碗茶,川味《茶馆》很四川

高低错落的砖木瓦房,挂满钟水饺、春熙坊、德仁堂、悦来客栈等四川特色牌匾。方桌、竹椅遍布舞台,桌上的茶碗还冒着热气……大幕在黑暗中徐徐拉开,满台灯光突然亮起,眼前的景象引来观众一阵惊呼和掌声。长达3个半小时的《茶馆》,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拉开序幕。

无论老舍的《茶馆》原著,还是北京人艺排演的同名话剧,都以充满北京文化特色的“笑中带泪”风格著称。不过,在川话版话剧《茶馆》的舞台上,京味却被巧妙地转化为川味。裕泰大茶馆的大碗茶变成了盖碗茶,北京小吃“烂肉面”变成了“臊子面”,茶馆内来来往往众多人物中,也不乏袍哥、舒耳郎等四川面孔。作为该剧最大的特色,川话版话剧《茶馆》使用四川方言对白,此起彼伏的成都话、乐山话、自贡话等令观众感到无比亲切。“懂完了”“找话说”“喝弹了”……四川话的幽默风趣和言外之意,让场内不时响起会心的笑声。

此前在北京演出时,一些专家认为川话版台词保留了宛平城、德胜门等北京元素,似乎既没了京味也没了川味,不少成都观众却不认同。“《茶馆》川语妙趣,表演默契,地域文化表演出色。北京元素在剧中只是一个符号,并不影响观众领略四川方言、四川人性格特点的魅力,因此没必要过于纠结。”观众于利智说。

剧情不改表达变,视觉效果获点赞

川话版话剧《茶馆》完整保留了老舍原著的故事情节,以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切入点,讲述了戊戌变法以来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社会民生发生的巨大变化。尽管如此,该剧的叙事方式、舞美设计却采用了不少新颖、先锋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效果。

《茶馆》第一幕以倒叙方式开场,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三位主角以步履蹒跚的老年状态出场,用四川方言诉说过往。萧瑟悲凉的气氛中,舞台灯光忽然大亮,茶客们纷纷登场,叫卖声四处响起。王掌柜脱下厚重的外套,从老迈之态瞬间进入壮年时代,整个故事也从头开始讲起。而在第二幕中,所有演员以“人体雕塑”的方式静坐在舞台上,一有戏份便走到前台演出。舞台的一面,则从连片的瓦房变成白墙,一位老人不断编织花圈,如同一曲旧时代的无声挽歌。

我省不少兄弟文艺院团,纷纷为这碗“川味盖碗茶”点赞。“北京人艺版《茶馆》演了几十年,几乎成了‘不可更改’的经典。不过,舞台下的观众一代代更新,他们的审美趣味也在发生变化,艺术创作也应该吐故纳新。”四川省川剧院营销总监白中华认为,一出戏的每一次改编都是一次“重生”。“《茶馆》有厚重的历史主题,主创团队通过全新的舞台表现重新演绎,这样的处理我非常认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