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重点工程·天府新区】河湖之间 长出“有血有肉”的天府新区

2017-12-21 06:24:2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有了国际化现代化新城的雏形。 白桦 摄

正在加紧建设中的成都科学城。 本报记者 何海洋 摄

天府新区兴隆湖。  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

□本报记者 蒋君芳

●古代,人们喜欢逐水草而居。这一传统,以不同形式传承至今。搜索天府新区过去3年的成长印迹,水,是一条重要线索

●在4500亩水域面积的兴隆湖畔,已聚集起启明星辰、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亚信安全、诺基亚等一大批优质企业

●沿湖溯源而上,今年9月揭开神秘面纱的国际化现代科技服务功能区,正沿着境内约50公里长的鹿溪河,快速布局

●河湖交错之间,一个“有血有肉”的天府新区,正不分昼夜奔跑在成长路上

A

鹿溪河旁闪耀“科技”光芒

“新区变化太快了,尤其是作为核心区的成都科学城,一月不见,就可能‘如隔三秋’。”12月18日,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工作人员陪同下,记者再度走进成都科学城,记下它的又一个成长片段。

天府新区鹿溪智谷内,幢幢高楼平地拔起——大约一年前,在一丘黄土上,作为我省2016年第四季度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之一,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正式开工;一年后,数栋高楼主体结构已近完成。

北部白沙镇,布局云智慧产业;中部紫光小镇,布局芯片信息科技产业;南部籍田镇,布局农业科技产业——“为避免出现沿交通主干道布局城市功能而带来的‘大城市病’,鹿溪智谷在规划上谋创新,采取沿河布局。”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总规划师匡晓明说。

按已签署的协议,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本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6家单位将整体迁建至成都科学城,共同打造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

紧挨着中国科学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的是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再往后是海康威视成都科技园、天府海创园……沿着鹿溪河,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国土局PPP项目中心主任邱伟指向远方,“布局在这里的都是高大上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项目。”

他的手指定格在远处的某一点,“那里正在修建的5栋楼,是给5位院士带领的5支团队使用的。”邱伟说的是北航创新研究院项目,在不久的将来,包括北航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在内的5位院士将带着自己的团队和项目入驻。目前“暂居”兴隆湖畔的张军院士团队,已在开展工作,计划明年初举办一场包括无人机监控系统研发成果在内的发布会。

B

兴隆湖畔汇聚“创新”因子

蜿蜒的鹿溪河,缓缓向前,其中一部分汇入了碧波荡漾的兴隆湖。湖畔,一大批走在创新前沿的企业,慕名而来。

在多家入驻湖畔的企业中,拥有300多名员工的成都启明星辰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是人气最旺的。办公楼内,风景一流的“湖景房”办公室都留给了科研人员。公司副总经理王莉萍说,2015年决定在西部区域布局全资子公司时,启明星辰集团董事长严望佳的棋盘里,成都并不是唯一选择,“最终让她落子成都的,正是‘抬头见湖’的办公条件。”

事实证明,这一带有“感性因素”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久前,启明星辰集团将关乎集团战略转型的重要一步棋,落在了天府新区。王莉萍说,刚刚启动的成都安全运营中心是集团在国内的首个安全运营中心,代表着集团正式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整体服务的转型。

与启明星辰同见一汪湖水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同样也处于快速发展期。

一年前,该孵化平台只有9个团队进驻,而今,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口中的这个数字,变成了27个,“为保证质量,我们会把这个数字控制在30以内。”

目前,该孵化平台已有4个团队成功孵化,注册为企业。让高文胜兴奋的是,当下热门的“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十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或许就隐身在这些充满活力的团队中,“我们最早孵化出来的团队是做无线电能传输与电磁技术的,他们的技术在全球都占据领先优势。”

曾经担心“成都太休闲”的高文胜,如今已彻底打消了这一顾虑,“天府新区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创新企业,活力满分!”

C

将“发挥生态优势”进行到底

水,将继续在天府新区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正在全球征集总体设计概念方案的“独角兽岛”,临水优势更加突出:三面环河、一面环湖。

“良好的生态,是我们最大优势之一。”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坚持生态立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正在大力推进北部组团生态间隔带、鹿溪智谷高技术服务产业生态带、白沙湖、青松湿地、蜡梓湿地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

梳理自身的生态家底,在天府新区境内蜿蜒50公里的鹿溪河,至关重要。

为确保水质,鹿溪河的治理引入了PPP模式,“我们引入了社会企业参与治理,每年对其治理成果进行考核,只有地表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企业才能拿到政府支付的费用。”

为了更开阔地感受新区生态之美,邱伟将记者带到地势更高的位置。从高处俯瞰,曲折的绿道已基本成型,这条绿道将不断延伸,与锦江绿道串联,成为天府绿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绿道不远处,几栋建筑已接近封顶,“这里是我们规划布局的国际人才公寓,以后入驻公寓的科研人才,步行就能到达绿道。”邱伟说,宜居的优良生活环境将是新区对科研人才最大的吸引力之一。

截至目前,直管区已聚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4万人,其中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等国家级专家13人,省“千人计划”专家21人、专家团队2支,“成都人才计划”专家24人、专家团队2支。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