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国内首个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充当开放、平等、多元的“超级平台”

2017-12-20 07:33:5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朱雪黎

□本报记者 朱雪黎

“对进入中心的职务科技成果确权分割,能否更大胆,例如单位和发明人占比为0:10?”12月19日上午10点,成都市郫都区,西华大学行政楼一间办公室内,一场有关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创新的讨论正在进行,西华大学副校长王政书语出惊人,提出要敢为全国先,将该中心建成全国军民融合的“特区”。

事实上,“特区”说法准确传达了中心成立的初衷。今年4月,省国防科工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华大学签约共建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初衷,就是要通过“政产学研用”及相关金融机构联手协同创新,拆壁垒、破坚冰,促进军民科研成果、人才等资源“自由流动”,更好地共享共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签约8个月,协同创新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是我们近期完成的一个课题。”西华大学军民融合处处长查康介绍,推动四川万亿级通航产业发展,破解空域管理难题是焦点也是难点。为此,他们联合全国50多位空管专家,成立课题组研究攻关。目前已形成了地方、部队、民航多方协同的低空空域协同管理试点方案。“很多专家都来自一线,研究推动起来更有操作性,更顺利。”

讨论会后,查康带记者来到位于西华大学第八教学楼五楼的中心总部。电梯门打开,整个楼层空旷而寂静。“再过半年,这里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他介绍,目前该中心已申请到6个省级军民融合科学研究平台,其中1个为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中心,其余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分别涉及低空空域运行安全管控技术、先进飞行器与动力、装备大数据与安全等领域。目前,正在招募组建实验室团队,相关设备也正在招投标采购中。

除了总部,该中心也设有专门的产业园。“进入中心的科研成果,可直接进驻产业园孵化、转换。”王政书介绍,该中心产业园就设在成都兴隆湖畔的北航西部创新港。在他看来,打造“特区”,市场化运作是基础。除了集结科研人才,该中心还希望与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以及全国军民融合优势企业合作,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值得欣喜的是,该中心的集结功效已经显现。“主动来联系我们的军工科研院所、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络绎不绝。”在王政书看来,目前军民融合各方热情高涨,大家都需要一个开放、平等、多元的“超级平台”提供服务,而该中心正在充当这一角色。目前,除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中心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全国十二大军工集团在川的部分单位等也已成为其合作伙伴。在市州,该中心还充当“智库”,正助力筹建宜宾机器人产业园区、打造自贡通航产业园等。

“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还希望推动更广的协同、更深的创新。”采访结束,王政书呼吁,希望各方能进一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联合更多力量,谋求更大发展。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