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沱江水更清?代表委员献计献策——一江清水要靠全流域治理

2018-01-28 07:03:57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陈乐

为解决百姓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让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加大沱江、岷江等主要河流和24条严重污染的小流域整治力度。

不约而同,不少代表委员的目光聚焦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近年来,沱江水质逐步好转,但与百姓期盼仍有差距。如何才能让沱江水更清?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

□本报记者 殷鹏

短期

“锁紧”源头 严控增量削减存量

沱江发源于九顶山南麓,全长712公里,以占全省3.5%的水资源量支撑全省20%以上的人口和GDP,是全省水污染最突出的流域之一。

省政协委员、自贡市政协副主席叶智英告诉记者,沱江流域沿岸工业、人口和城市密集,是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皆有的综合性缺水地区,“治理迫在眉睫”。

数据显示,去年沱江两个主要考核指标氨氮、总磷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9%和14.0%;36个监测断面中,劣Ⅴ类水质断面减少到5个,占13.9%,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

“水质确有改善,但沱江流域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以及水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性解决。”叶智英认为,眼下沱江流域的水环境治理,首先要从“锁紧”污染源头做起。她建议,我省整合环保、水务、公安等部门的力量,建立沱江水环境行政执法专门机构,独立开展水环境质量监测,提高流域内水环境执法管理的管控能力,“从根上实现污染减排”。

这一观点得到省人大代表、德阳市环保局副局长周丽姬的赞同。

在周丽姬看来,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她建议,相关部门要牢牢把好环境准入门槛,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且难以治理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同时对现有污染物高排放企业进行重点管控,“真正做到严控污染增量、削减污染存量”。

长远

完善机制 推进全流域联防联治

如何还沱江一湾清水?农工党四川省委的集体提案建议,在河长制框架下,建立“省政府主导、省级部门和地方政府参与、流域机构主管”的沱江流域管理委员会,统筹负责沱江干流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事项,促进辖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向全流域社会福利最大化转变。

无独有偶。叶智英在自己的提案中,也建议成立沱江流域管理委员会。“上游污染的水,会影响到下游,因此全流域联防联治至关重要,需要‘沱江流域管理委员会’这样的省级机构来统一指挥,发挥督促、协调、指导和监督等作用,在全流域共同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

针对沱江的治理,我省去年8月出台《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7—2020年)》,明确到2020年,沱江全流域劣V类水体基本消除。

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斌平坦言,沱江流域现有管理体制是,管取水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污水治理,“建议尽快完善机制,优化环境监管组织结构。”

杨斌平还建议“科技治沱”,在沱江各级支流重点位置增设水质监测断面,对排污企业进行智能化监控,并实现省、市、县三级联网;选择一批技术成熟、效果明显、能够落地落实的治水新技术加快应用;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对流域各级河长及职能部门履职情况进行严格的绩效评价,“多管齐下,久久为功,沱江水质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好。”

快评

江水治理需要同心

□王付永

民意是现实问题的“晴雨表”。今年省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沱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有省人大代表认为,水污染“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这句话说到了根子上。

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江河污染治理都是一大难题。这是因为,江河污染波及范围广、距离长,还面临生活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工业排放等治理难点。正因如此,治水是一个系统工程,非旦夕之间和少数人的努力可以完成,需要多地区、多部门的协调和配合。一旦一个环节监管出现脱节和真空,污染必然无法得到根治。

破解难题,最终要靠共同努力。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流域是一个整体,上下游必须相互通气,避免单打独斗。如果只顾及自己辖区或者短期利益,很难完全杜绝相关问题。但目前,分头治理、各自为政是跨境河流污染治理的症结所在。

要克服这样的“症结”,大家就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代表委员看得准,提高流域内水环境执法管理的管控能力,“从根上实现污染减排”。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