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代表、委员建议——
依托四川自贸区 加快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
建自由贸易港的意义
●建设自由贸易港,对于四川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四川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贸区和自由贸易港有何不同
●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侧重于深化改革,而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则是促进扩大开放
●自由贸易港改革范围是专注在贸易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方面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体现更高水平的开放度
保税维修、跨境电商、中欧班列、出口退税、平行汽车进口……全国两会期间,一系列惠及四川外贸政策的好消息从成都海关传来,成为四川对外开放发展势头强劲的有力佐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自由贸易港,对于四川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促进四川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们认为,四川依托成都“双国际机场”和空铁公水多式联运优势,建设以航空为特色的内陆自由贸易港有基础、有优势、有需求。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两者区别在哪儿,四川如何发力?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围绕这一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川报集团特派记者袁婧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四川已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自贸区、自由贸易港,二者有何不同?“自由贸易港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徐玖平说,自由贸易试验区侧重于深化改革,而自由贸易港的重点则是促进扩大开放,“自由贸易港改革范围更聚焦,是专注在贸易便利化和口岸监管方面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体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度。”
“四川拥有自贸区这个基础平台。”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金融工作局局长欧阳泽华认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不能另起炉灶、从零开始,要在扎实推进已有自贸区建设的基础上,对标先进、深化改革、升级开放。
数据表明,自去年4月四川自贸区挂牌以来,已成功探索制度创新成果70余项,空铁公水无缝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雏形初步形成……自贸区的改革红利释放,有力带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也为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下坚实基础。
四川省、成都市还相继获批国家对外开放口岸、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跨境电商综试区,这些都是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有利条件。
“自由贸易港不一定单指海港,内陆港、空港也可以在国家授权后展开更高水平的开放试验。”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郑鈜说,在自贸区的基础上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前提是要继续夯实自贸区这个基础平台、放大自贸区带来的开放效应。
全国人大代表、西南交大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说,四川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与“东盟自贸区”三大经济发展区域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国家西向、南向开放的战略中心。“在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国家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发开放力度,加速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竞争之下如何突围找准优势建立制度性保障
建议和呼吁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四川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围绕四川“怎么做”进行了深入思考。
“从自贸区到自由贸易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主席陈放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四川更要主动融入。此外,学习上海、浙江等其他自贸区的经验,四川还要找准自己的优势。
实际上,除四川外,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多地都在启动或酝酿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竞争更趋白热化。竞争之下,如何突围?
徐玖平代表认为,成都具有“双国际机场”与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的独特优势,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构建联通全国、联接世界的商贸枢纽,打造世界水准自贸区、全球顶级内陆自贸港,实现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
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代表、委员们谈得较多的重要因素。“在对外贸易中,跨区域乃至跨境交易都需要打出政策、措施、平台一系列‘组合拳’。”陈放委员说,营商环境包括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两个重要方面,制度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被郑鈜委员用笔勾画了出来。他认为,这是对外开放交流合作最重要的基础,“今年我带来的一个提案也是建议制定商法通则构建法治基础”。
据了解,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正在参与起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希望通过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管理体制、投资贸易便利、金融创新服务、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和管理等作出明文规定。
郑鈜委员认为,如果四川率先一步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障,也能成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