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笼入眼 让文明入心

2018-03-26 06:07:1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宣汉县用极具仪式感荣誉感的“挂灯笼”活动,在广大农村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报记者李秋怡衡洁曾实徐莉莎

  3月,草木绿,菜花黄,正是农村最美的时节,宣汉县双河镇大田村迎来一拨又一拨踏青的游客。游客虽多,但村里很整洁。“游客多的时候,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守护队,搞卫生、护安全。”村上治安大队队长徐利平说,现在村里尊老爱幼的多了,无理取闹的少了,发展产业的多了,游手好闲的少了。

  变化,要从一盏盏红灯笼说起。从2016年开始,每逢腊月二十,宣汉县各乡镇给广大村民发放公民道德红灯笼,一家家模范户从县领导、乡干部手中接过红灯笼,高高挂在自家屋檐下。其中,10%是县级模范户,20%是乡镇模范户,50%是村(社区)达标户,灯笼样式各不相同;当然,也有20%的村民没有领到灯笼。

  红灯笼挂起来,新风尚树起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宣汉县以一盏盏红灯笼为载体展开探索。

  文明乡风:“挂灯笼”激发正能量

  东乡镇兴隆村52岁的村民朱寒双今年领到“县级模范户”灯笼,提起这件事他很是自豪:“我家10口人住在一起,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在家种果树搞养殖,日子过得红火,家庭也很和睦。这次县里给我们挂了模范户的红灯笼,以后更要好好干!”

  为什么要给村民挂灯笼?挂灯笼的标准是什么?2016年,宣汉县委、县政府在对全县农村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后,发现一个矛盾: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跑上“快车道”的同时,关心集体、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勤劳奋发等传统美德正被一些人淡忘。

  “有管理者认为遇到问题摆平就是本事,不讲弘扬正能量。久而久之,是非曲直被模糊了,社会就没有正气。”宣汉县委书记唐廷教道出最初的想法,“如果我们有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却有一个衰败的乡村,社会治理是不成功的。乡风文明的建设需要我们去探索。”

  2016年6月起,宣汉在全县开展以“诚信·守法·感恩”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以什么为载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吸引老百姓的关注和参与?经过反复讨论,宣汉决定用“挂灯笼”这个富有仪式感、荣誉感的活动,来增强道德的力量,激发社会正能量。“乡亲们都想图个喜庆,这样的活动会让他们觉得有意义。”唐廷教说。

  毛坝镇永胜社区邹仕波,8年来义务照顾83岁的残疾老人;南坝镇罗贤贵奋不顾身,勇救7名落水者;芭蕉镇泉水村70多岁的王德仁老人,自发捐出退休养老金为村民接通自来水……一个个群众身边的道德榜样不断涌现。2017年,全县共有19万余户村民挂上红灯笼。

  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吕德文表示,由于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性指标,同时不像产业发展那样有抓手,实施起来成本大、要求高,因此常成为乡村振兴过程中被忽略的对象。宣汉的决策者们在恰当的时间点填补了这个空白,是很有价值的探索。

  良好家风:“家训”传承润物无声

  明月乡大渔池村是一个美丽的村庄,白墙灰瓦,荷塘围绕,最有意趣的是家家户户门口张贴着“家训”。

  张氏是这里的大姓,80%以上的人姓张。张家人门口都张贴着“张氏宗训”,其具体内容为“爱国爱家、明礼诚信、宽厚待人、勤于耕作、孝亲敬上、齐家教子、睦邻正理、仁让自强”。

  张绍康是“张氏宗训”起草者之一。两年前,大渔池村46户村民集中住进政府统一修建的新农村,错落的小楼掩映在田园风光里,莲藕产业不断壮大,让张绍康和村民们非常高兴。“党和政府让大家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我们自己还得有个好样子。”张绍康提议,“我们自己来写家训、传家风。”提议一出,五社社长张贤能、邻居张儒辉和张绍荣纷纷响应,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写出“张氏宗训”。他们还专门请教当地德高望重的乡贤张德义。张德义看了“张氏宗训”后表示,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体现了时代精神。

  村委会知道这件事情后,主动提出,由村上统一给张氏家族制作宗训牌。

  看到“张氏宗训”贴在门口,大渔池村的李家、陈家也行动起来,纷纷拟出自己的家训。

  写家训、传家风,润物无声,大渔池村渐渐发生了变化。

  过去,村里吵架打架、飞短流长的现象不少,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也大有人在。有了家训照镜子、正衣冠,村民们都铆着一股劲创先争优,孝亲敬上、齐家教子、邻里关爱蔚然成风。

  张儒辉到广东打工,无论舟车劳顿,一直把75岁的母亲带在身边。母亲想回老家看看,他省吃俭用买机票;母亲生病了,怕给儿子添麻烦,说回老家养病,他坚决不同意。“父亲走得早,不能把母亲一个人留在老家。一个人煮一锅稀饭都能吃上一天,身体怎么会好。” 张儒辉说,陪伴就是尽孝。村民们对张儒辉纷纷点赞,一致推选他为县级模范户。

  张绍康的孙子孙女们读了家训,看到村上的变化,也表示:“爷爷,你放心,家训我们一定记住,一定按家训说的做。”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家风,连着民风,连着乡风。

  乡风一变,行为自美。村民张德海一家在外务工,80多岁的老母亲不愿同行,独自留在家里。一次,老人突发疾病卧床不起,村民发现后,立马赶来抬人、叫车、送医。

  双河镇尖山村村民张从学到大渔池村流转土地100多亩发展莲藕,因为种植技术和销售原因,亏了几十万元。为了兑现土地流转费用和村民工资,张从学四处借贷,其诚信品格赢得村民们的敬佩。

  夫妻、父母、子女、旧故、乡里……像大渔池村那样,只有处理好各种关系,乡村才能真正成为大家心中向往的精神家园。

  淳朴民风:每位百姓都是受益者

  如何让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落到实处?“我们的共识是:群众是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主角。群众的事情群众自己解决,政府只引导,不干预。”宣汉县委主要负责人说,“将法治、德治和自治相融合,是我们正在探索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宣汉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政府注重引导:道德讲堂、专题讲座、院坝会、农民夜校、诚信故事会、经典诵读、公益广告……多形式多载体进行诚信教育、守法教育、感恩教育;另一方面,群众自发创新:全县569个村(社区)都由村民选举成立道德文化理事会,道德积分、红黑榜、哭脸笑脸、负面清单等形式成为新尝试。

  变化可看可感。双河镇大田村村民李友恒曾常年不管年迈的父母,在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后,思想发生转变,现在主动赡养父母;村里发展蓝莓产业,村民从不支持、不关心到现在人人争当清洁员、巡逻员,蓝莓基地已发展到1000余亩。双河镇副镇长罗兆兵介绍,下一步将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增加“不等不靠主动奋进”等内容,进一步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

  红岭镇曾被称为“上访镇”,干群关系紧张。在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镇村干部主动介入,找准原因化解矛盾。同时重点关注环境卫生、家庭和睦、勤劳致富、安全稳定、遵纪守法五大方面,规范村民道德行为,培育和谐文明新风。镇党委书记柳伟告诉记者,去年挂灯笼时还有人来问“为啥不给我挂”,今年没人来找了,因为村民们都信服这个评选。现在红岭镇正在打造“花椒之乡”,村民们都十分支持,把心思用在了勤劳致富上。

  挂上灯笼的,不断自我鞭策争取来年做得更好;没领到灯笼的,暗下决心努力改变,希望来年“争个先”。而受益者,则是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老百姓。

  淳朴的乡风民风成为宣汉快速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干群矛盾、群众之间的摩擦被解决在基层。2017年,巴山大峡谷、土溪口水库、百节溪公园、滨湖路、达宣快速通道等一批大型工程开工建设,没有发生一例上访闹事和群体性事件;全县回引创业项目600多个,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10余亿元。

  一盏盏红灯笼,照亮乡村文明进阶路,成为焕发新气象的精神指引。

  接地气的褒奖“带”出好风气

  □王付永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宣汉县通过给模范村民“挂灯笼”这种极具仪式感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群众争当道德模范、学习先进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乡村风气如何,关键要看如何引、如何带、如何抓。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引导和培育,更需要“群雁高飞头雁领”。道德“红灯笼”高挂,既是模范村民个人荣誉的象征,也是更多群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一个“标杆”。把身边的模范作为“标杆”高高树起来,以更加大众化、接地气的方式,广泛组织“挂灯笼”“褒奖礼”“授匾额”等多种形式的褒奖活动,开展“最好婆媳”“最和谐邻里”“美德少年”“慈母孝女”等评选活动,带动村民学先进赶先进, 不断深化对道德的理解、对文明的认同。让高尚道德深入人心,让传统美德不断延续,让涵养良好家风成为所有村民的自觉追求。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坚持立标杆、树样板,将之作为好风气建设的有力抓手,又要坚持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既要正面引导,让正能量广泛传播,又要直面问题,发挥反面典型的警示作用,让不良风气无处藏身。最终,在标杆和模范的带动引领下,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加快形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