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公布的四川自贸试验区最新数据,显示自贸试验区建设卓有成效。作为国家“试验田”、制度创新“高地”,过去一年,这片近1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哪些新途径、新经验?试验试出了什么?记者实地走访了四川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求教省内外专家,寻求答案。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李欣忆
首要任务如何完成?
权力下沉、机构重组,试验田“立柱架梁”完成
“每天经手进口汽车少说20辆,过去要公司、大厅往返跑,现在坐办公室用电脑就搞定了。”这一年,尚锦报关行的工作人员彭传贵最大的感受是“不用跑窗口了”。
3月30日上午11点,记者走进位于成都双流的自贸试验区报关大厅,空旷的大厅里只有3位来办事的人。“每个月大厅要处理超过3000单业务。”工作人员介绍,大量业务是在线办理。
省自贸办透露,挂牌这一年,四川自贸试验区首创海关“互联网+企业注册”、海关注册“一站式”服务,创新实施和检企“零见面”等模式。去年成都关区进口、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同比分别压缩53.5%和49.6%,平均进口通关效率在全国42个直属关区中排名第3,出口通关效率排名第8。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是摆在四川自贸试验区首要位置的任务。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至关重要,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受访专家们一致认为,政府管理水平,决定了自贸区这片“试验田”里市场的自由度。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不代表政府不管,关键是要重新定义“怎么管”。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速释放企业自主性、创新性,这一年四川自贸试验区已完成了“立柱架梁”的工作。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姚星介绍,“权力下沉”“机构重组”,是这一年四川自贸试验区的关键词:首批33项省级管理权限已下放到四川自贸试验区各片区;整合组建行政审批局、环境保护与城市综合管理执法局,初步建立起与改革相适应的事中事后平台。
从效果看,过去一年四川自贸试验区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间由197天缩短为60天;部分片区实现非前置审批企业注册等26个许可事项1小时办结,审批效率提高80%……
“难中之难”如何破解?
小步快走,加速建立与试验田相适应的金融业态
金融改革创新,或许是自贸区最难也是最热门的试验领域。省自贸办透露,中央赋予四川自贸试验区的159项改革试验任务,涉及金融的约占三分之一。
盛毅表示,如果说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金融就是起关键润滑作用的机油。自贸区为加快探索金融开放、推动金融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金融领域,四川自贸试验区试出了什么?
陈林有直接的体会。3月31日是周六,这位成都趣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却一直在办公室加班,“4月份要一口气推出5款智能家居产品。”她并不讳言资金压力,“敢密集推新品,因为我们得到了两笔来自‘双创债’的股权投资,一共约3000万元。”
“双创债”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为支持“双创”发展而量身定做的融资产品,由四川自贸试验区天府新区片区高新区块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
这不仅是一个金融产品。“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次金融开放的尝试。”四川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唐英凯表示,打破银行间市场资金和“双创”的边界,就是一种开放。
金融开放,贯穿于四川自贸试验区的这一年。降低跨国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业务门槛,实现西部首个航空公司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资金池正式落地;扩大融资租赁业开放,出台支持金融机构入驻、融资租赁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构建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生态链……在受访专家看来,四川在金融开放领域的探索,可谓“小步快走”——步子不算大,但落地快、见效快。
“服务业开放是难点,金融业开放是难中之难,它牵涉大量准入、安全等问题。”姚星认为,四川自贸试验区已经证明,有勇气、有思路、有办法来推进金融开放,“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成绩。”
专家们认为,扩大金融业开放,有助于引入先进经验和主体,加速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应的金融业态。
内陆特色如何彰显?
通道建设+合作机制创新,成都开行中欧班列数量居全国首位
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李健看来,四川自贸试验区的最大特色在于实施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战略,这是其他自贸区没有的,“四川要为全国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的内陆开放新路。”
一年过去,成效如何?3月30日,记者走进川南临港片区的太元行汽车贸易有限公司。销售大厅里顾客很多,比市面上便宜20%—30%的平行进口汽车价格,是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预计今年业务将保持爆发式增长。”该公司渠道经理张万说。
张万的信心,来自四川自贸试验区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即变更多种运输方式相关运单“一单到底”。过去平行汽车贸易商需全额支付货款,资金“压力山大”。改革后发货方的收款周期可缩短20天左右,大大提高进出口的“钱流”速度。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研究院执行院长姜玉梅认为,基于内陆特点和基础,从“通道建设”和“合作机制创新”两方面,四川自贸试验区都做出了有益探索。
通道建设。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利用中欧班列(蓉欧快铁),构建西向“三线并行”格局。实现北至俄罗斯、南至土耳其、中至波兰的三线闭环运行,形成涵盖欧洲14个主要节点城市的“国际网”核心布局。同时畅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南向通道,通过开通“蓉欧+”东盟国际铁海联运班列,目的地延伸至越南、以色列等东盟和中东国家。这一年,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开行1012列,稳居全国开行班列城市首位,进出口货值增长3.6倍;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5万标箱。
机制创新。开展宜宾临港经开区参与川南临港片区协同改革专项行动,探索国家级经开区率先协同试验新模式。建立川粤自贸试验区合作机制,在五大领域15个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与广东南沙等17个城市首创开展政务服务异地互办合作,与乌鲁木齐、兰州、西宁开展集拼集运联动试验,与昆明等城市共建无水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