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 年蚕桑产业蓄势“破茧”

2018-04-24 07:09:2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挣脱“一根丝”,古老产业再变朝阳产业——

  深度调查

  “以前想尽办法不让桑树长桑葚,现在一斤桑葚要卖10元!”4月19日,内江市东兴区双桥镇元觉村,元先桥农业公司负责人刘洪指着山坡上的桑园盘算,靠一周前的首届桑葚采摘节带动,自己的700亩果桑今年仅靠卖桑果,收入就能超过70万元。

  200公里外,绵阳市涪城区蚕桑产业园。一辆集装箱货车驶出天虹丝绸公司,10吨超6A级雄蚕生丝即将漂洋过海,进入意大利等欧洲市场,成为爱马仕、香奈儿、LV等奢侈品牌的指定原材料。

  “2017年春,5A级生丝每吨已上涨7万元,达到45万元,今年广西等地新丝又涨至60万元。”“过去两年间,茧丝平均每月每吨涨1万元。”“生丝涨了价还缺货,必须提前预订。”“今年四川蚕种发放偏紧,桑园面积至少再增5万亩。”今年上半年,国内蚕桑市场“涨声”不断传来。

  古老的蚕桑产业,在沉寂了许久后,似乎又一次站上了“风口”。

  □颜斯睿本报记者庞峰伟李淼

  国内蚕桑版图西移四川始终位居前三

  四川是世界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有5000多年栽桑养蚕历史,素有“蚕丛古国”之称,也是蚕神嫘祖的故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起点、蜀锦的发源地,丝绸成为最具传统历史、最具文化内涵的名片。四川,也一直是全国主要的传统蚕桑产区和优质茧丝生产基地。

  计划经济时代,江苏、浙江、四川曾是全国蚕桑产业三甲。“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辉煌时,四川丝绸出口曾占全省出口创汇总额的三分之一。”中国丝绸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丝绸协会会长陈祥平记忆犹新。

  由于比较效益不断降低,东部发达地区蚕桑产业规模萎缩现象严重。“养蚕、缫丝属劳动密集型产业。”省蚕业总站站长杨彪介绍,前些年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蚕农积极性遭到重创,多地出现大面积砍伐桑树的现象。

  2006年,商务部启动“东桑西移”战略,蚕桑业主产区逐步向西转移,西部多省借此东风迅速壮大,广西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此期间跃居全国第一,我省也稳中有增。“不管产业版图如何变迁,四川蚕桑规模从未从全国前三中掉过队。”陈祥平说。

  省内蚕桑版图也悄然发生变化:川东、川北山区及平原、盆地等传统优势产业区大幅紧缩,仅存零星产业带;川南、攀西等气候温暖地区逐步密集壮大,形成了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面积已占全省桑园面积90%以上,宁南、高县等20个重点县蚕茧产量占全省总产量70%以上。

  省农业厅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桑园面积达195万亩,养蚕210万张,产茧8.1万吨,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98%,占全球总产量的9.6%。

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