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理相亲 灾区变景区家园变花园

2018-05-11 08:12:3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人物

  羌族姑娘用针线绣未来

  □本报记者赵张冬湖南日报记者孙振华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胡泽汇

  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家家户户外墙都以灰色片岩砌墙,鲜艳的蔷薇在风中怒放,金黄的玉米串挂在房屋两旁……理县桃坪羌寨凭借独特的羌族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

  寨内一家特色商店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店内琳琅满目地陈列着各种手工羌绣制品。店主是一位90后羌族姑娘,名叫张居悦。

  她从事的工作可不简单——手工羌绣推广和传承。“我从小就喜欢羌绣,难得有机会工作与兴趣能达成一致。”2014年,张居悦辞去成都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开办起羌绣妇女合作社,带着一群绣娘传承发展羌绣。“羌绣以前只是单纯的家庭家族手艺,汶川特大地震后,羌绣受到重视和保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震后10年,是羌绣产业飞速发展的10年。”

  去年,张居悦看准桃坪羌寨旅游发展潜力,在这里租下了一栋房子,成立了囍悦藏羌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生意越做越红火。“绣娘在合作社做事一举两得,刺绣技巧得到提升,还有收入补贴家用。”张居悦介绍,绣娘一个月最多的能拿到三四千元。

  更让张居悦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羌绣队伍中来。目前,她开办的羌绣合作社培训了300多名绣娘,长期合作的绣娘就有60多名。

  随着羌寨旅游的发展,合作社接单模式已有很大的变化。过去主要靠网络联系,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外地厂家合作;现在她已在多个地方开设实体店,营业额几乎跟网络销售持平。

  记者在店内看到,为给古老的羌绣注入新的活力,张居悦带领绣娘对羌绣进行了不少改良:银首饰上镶嵌绣品,真丝围巾上点缀着时尚新款图案,手绣服装更加简洁大方……二楼的展示厅专门设有手绣小礼包,丝线、绣绷、图案一应俱全,客人可以在绣娘指导下,亲自动手绣一些小件,“这样做就是要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手工的魅力,爱上羌绣。”

  切片

  湖南的“第123个县”感恩援建者

  □本报记者赵张冬湖南日报记者孙振华新湖南客户端记者胡泽汇

  5月9日晚,在理县文体中心广场前,当地群众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点起熊熊的篝火,跳起欢乐的锅庄。县城中凡是有电子显示屏的地方都可以看到“湘理相亲”“欢迎湖南亲人回家”“感谢恩人”等标语。理县人用热烈而直白的方式欢迎湖南援建者“回家”。

  灾后重建时,湖南把理县作为湖南的“第123个县”,举全省之力鼎力帮助理县进行灾后重建。2010年,理县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潇湘大桥”“三湘大道”等见证湘理情。

  地震后曾只身徒步来到理县做了2年志愿者的湖南“铁人”李海军,今年不幸遭遇事故住进了医院,急需大笔手术费。消息传到理县,理县团委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倡议书:“曾经救助过你的铁人,现在需要你的救助!”听闻消息的理县人纷纷行动起来,受过他帮助的、听闻过他事迹的人都慷慨解囊,踊跃捐款,2天时间就凑齐了第一笔手术费20万元。

  “我的餐馆只要是湖南来的客人,一律打8折。”桃坪羌寨的尔玛人家农家乐老板杨硕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忘不了大灾来临时湖南人民的无私相助!祝湖南人民‘纳吉纳禄’(羌语‘吉祥如意’)!”

首页上一页12

    编辑推荐